科研动态 | Hepatology | 吴斌教授团队在肝纤维化中发现肝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活性的关键机制
2022年7月18日,Hepatology(中科院一区Top,IF= 17.298)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斌教授团队题为“Hepatocyte-derived MASP1-enrich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ctivate hepatic stellate cells to promote liver fibrosis”的长篇研究论著,揭示了肝细胞外泌体来源的MASP1活化肝星状细胞以促进肝纤维化的关键机制,该研究得到编辑高度评价并被选为封面论文。

(图源自Hepatology)
肝脏中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在肝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细胞(Hepatocyte)作为肝脏最主要的实质细胞,是连接多种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桥梁,然而关于肝细胞调节肝星状细胞(HSCs)活性的机制尚不明确。肝纤维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慢性肝脏疾病,伴随着异常的肝脏微环境变化,表现为大量炎症介质积累,肝细胞损伤、修复、再生,以及肝星状细胞大量持续激活,而肝细胞在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对星状细胞活性的影响关系到疾病的控制及干预的靶点,因此,阐明肝纤维化中肝细胞对星状细胞活性的调控机制尤其重要。
该研究发现肝纤维化过程中伴随着肝肝脏的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β-arrestin1(ARRB1)的高表达,这种升高的ARRB1通过调节肝细胞自噬溶酶体/多囊泡体(MVB)途径和Rab27A信号,促进了肝细胞外泌体的释放,通过蛋白组学研究发现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SP1)富含在肝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这些携带MASP1蛋白的小囊泡随后被肝星状细胞吞噬,并通过p38 MAPK/ATF2信号通路激活了静息状态的肝星状细胞,从而向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继而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吴斌教授团队首先在肝纤维化病人的肝组织样本中,发现了肝细胞ARRB1在肝纤维化中表达升高,同时伴随着自噬降解受阻。为了证实这一发现,该团队进一步构建了ARRB1基因敲除鼠的多种肝纤维化模型,证实了ARRB1通过破坏肝细胞自噬降解途径介导肝纤维化。为了深入研究肝细胞调控肝星状活化的机制,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肝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发现ARRB1通过泛素化降解溶酶体膜蛋白LAMP1,损害了溶酶体功能,破坏了MVB在肝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降解途径。另一方面,肝细胞ARRB1通过上调Rab27A,进一步促进了MVB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增加细胞外囊泡的释放。进一步,通过蛋白组学分析明确了在肝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富含MASP1。MASP1在肝细胞内受ARRB1调控并通过细胞外囊泡运送到细胞外间隙,随后被肝星状细胞吞噬并通过p38 MAPK/ATF2信号通路激活肝星状细胞,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图源自Hepatology)
该团队进一步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样本中发现MASP1表达显著升高,比健康对照人群高出19倍,进一步利用人源化的MASP1刺激肝星状细胞,结果显示肝星状细胞被显著激活,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该研究表明MASP1可作为肝纤维化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同时也可作为肝纤维化防治的重要药物新靶点。

封面文章(图源自Hepatology)
吴斌教授的博士生刘先治为第一作者,吴斌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论著的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057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2018B030312009)的支持。
论文:Liu X, Tan S, Liu H, Jiang J, Wang X, Li L, Wu B. Hepatocyte-derived MASP1-enrich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ctivate hepatic stellate cells to promote liver fibrosis. Hepatology. 2022 Jul 18. doi: 10.1002/hep.32662. Online ahead of print. PMID: 35849032
论文链接:https://aasld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hep.32662
撰稿: 刘先治
初审:廖美文
审核:杨逸冬
审定发布:陶金
与病毒竞速,中山三院以硬核实力守护家园
4月8日,广州新增两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多轮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快速启动。接到核酸采样支援任务后,中山三院积极承担公立医院责任与使命,快速响应、应派尽派,自4月8日晚10时起至4月21日,连续派出2849人次分别前往白云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支援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完成超过154.7万份样本的采集任务。
4月18日上午,中山三院核酸采样突击队冒雨出发,支援白云区管控区核酸检测任务
从白天到深夜再到凌晨,从社区到街头再到学校,核酸采样突击队员分组分点、连轴作战,为确保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完成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超快速!闻令而动,火速集结,一小时即出发
“今晚可能有全员核酸采样,请各位同事做好准备。谢谢!”4月8日晚9时许,中山三院医护工作群收到了召集信息,一个小时内,人员、物资全部到位,一支由242人组成的支援队伍即刻乘车出发支援白云区和越秀区。
4月8日晚10时,中山三院核酸采样突击队队员集结出征
全员核酸筛查是与奥密克戎病毒抢时间的有效手段,4月8日起,白云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等相继启动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时间紧迫,高强度的检测任务需要大量的采样人员支撑。
作为省级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中山三院坚持平战结合,将重要的人才梯队储备和物资储备纳入长效机制,更是在全院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先锋的核酸采样突击队。
疫情发生后,全院迅速动员,每当接到任务指令,都能保证在一小时内出发。核酸采样突击队队员们奔赴各街道采样点,投身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采样现场,秩序井然,市民排队的长龙快速缩短
核酸采样工作涉及工作场所安置、秩序维持、人员疏导、信息录入、核酸采样、医务人员防护等方方面面。队员们凭借丰富的防疫工作经验,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高效配合,整理布置现场,协助维持秩序,优化工作流程,使采集速度得以迅速提升,不到两分钟便可以完成一位受检人员从录入信息到完成采集的全过程。
很专业!尽遣精锐,抗疫骨干、科室“一把手”纷纷支援
在医院核酸采样突击队中,有中山三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宇麒,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段孟岐,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洪涛等大批曾支援武汉抗疫、参与广州本土新冠病例救治及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的抗疫骨干,还有许多拥有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支援市八抗疫工作经验的年轻医护,他们的加入让核酸筛查任务得以高效、安全、顺利完成。
4月21日,段孟岐作为核酸采样突击队总负责人统筹白云区支援任务
支援队伍中还有许多科室主任的身影。4月8日晚,胃肠外科主任郑宗珩带领科室5名医护人员连夜出发支援越秀区核酸采样工作;9日、12日,消化内科主任陶金、急诊科主任张永标、儿科主任陈壮桂、血管外科主任殷恒讳、中医科主任戴敏相继参加了天河区核酸采样工作;10日下午,精神心理科主任陶炯、不育与性医学科主任张炎参加了海珠区的核酸采样工作;14日,皮肤科主任冯佩英、手术麻醉中心主任罗刚健参加了白云区的核酸筛查任务;16日,超声科主任张新玲带领科室9名党员支援天河区。
科主任们都表示,科室同事近期连轴转很辛苦,“大家都想在保证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运转的同时,多为广州疫情防控出出力。作为科室主任,更应该主动做表率。”
有担当!出征再出征,“80后”“90后”成“三院采样军团”主力军
在医院抗疫骨干、科室主任们的带领下,年轻的“80后”“90后”成为核酸采样突击队的主力军。曾支援市八抗疫的产科护士邵活心先后8次参加了核酸采样支援任务,她表示,作为三院青年,关键时刻就要顶得上去,“我觉得这不算什么,接到任务通知,只要没有排班,就报名,很多同事跟我都是一样的。”
4月12下午,邵活心与同事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协助完成师生核酸采样任务
肿瘤放射治疗科放射治疗师陈露茜连续支援了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核酸采样任务。她说,自己在去年就参加了严格培训,时刻准备支援。采样过程中,她拿出了放射治疗师的严谨细致,“每一次采样,需要在咽峡部两侧、扁桃体隐窝、咽后壁各用棉棒涂抹3次。为了确保采样质量,有时我会增加几次。”
据统计,在中山三院截至14日的支援名单中,支援8次、7次、6次的队员分别有4人、3人和3人,支援5次的有22人,支援4次的有61人,支援3次及以上的有260人。
收到通知,三院青年纷纷主动请战,有的下了夜班马上加入核酸采样队伍,有的从家里以最快速度赶回医院集合再奔赴一线。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奋战在采样现场,只为快一点、更快一点,加速度跑赢奥密克戎,阻断病毒传播链,实现社会层面的“动态清零”,将疫情尽快遏制住。
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管控区域内检出感染者人数呈下降趋势,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病毒的传播基本被阻断。
硬实力!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贡献“三院模式”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三院人!”除连续派出规模巨大的“三院采样军团”外,中山三院还有45名医疗队员正在香港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与香港医护协同救治患者,3名检验技术人员正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多名医护人员轮流支援广州涉疫人员负压救护车转运工作。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三院人就能全力奔赴前线战斗。
作为省级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重要梯队医院,密接、次密接人员医疗定点单位,医院在省、市有关部门和中山大学的领导下,坚持平战结合,打造“样板式”院感防控体系,牢牢守住“大本营”:预检分诊处启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患者精准分流,确保就诊安全、顺畅;发热门诊发挥哨点作用,隔离病区进一步加强布防;感控督导员定期巡查整改,确保院内“零感染”。
戎利民院长、吴京洪书记带头开展全院感控督导工作,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懈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在发热门诊、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区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隔离区域或过渡病室,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隔离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进一步畅通疫情期间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紧急情况时,坚持“生命至上”原则,同步抢救与核酸检测,守护胸痛患者、卒中患者、危重症产妇与儿童、受伤人员等的生命安全。不论是院感防控还是患者救治,我们都有“国家队”水准。
中山三院以传染病学科起家,是一支经受过“非典”“新冠”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的英雄团队,有一大批经过战“疫”锤炼的医护精锐,更是将“抗非”英雄邓练贤烈士精神薪火相传,在2020年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2021年支援本土病例救治和广州疫情保卫战中,中山三院战队表现亮眼,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击疫情,三院人有“底气”,也有实力。
每年清明节,医院党委组织邓练贤烈士缅怀追思活动,将烈士精神薪火相传
当前,天河院区启用负压重症病房,构建“平疫结合”重大疫情防控一体化体系,全面提升防控救治能力;岭南院区被指定为国内本土密接、次密接罹患其他疾病人员市级定点收治医院,并完善了“平疫结合”新冠定点收治医院病区改造和启用工作方案,按照省、市关于“梯次分流”的收治预案,随时按照指令进入状态;同时医院建设有1万管/日检测能力的国家公共实验室,以备紧急情况发生时快速启用。
这些硬件配备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山三院的抗疫硬实力。
1月28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一行考察我院负压病房、负压重症监护室建设情况
“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勇担社会责任一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中山三院将依托传染病学科优势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研究优势,聚焦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打造新发突发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们一定无条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国家或区域重大传染病防治贡献三院模式。”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说。
“抗疫有三院,请人民放心!”全体三院人仍将继续奋战在支援各地和本土抗疫的岗位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咬紧牙关、乘胜追击,在疫情好转态势下再努把力、加把劲,坚持为打赢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硬仗和抗疫决战决胜贡献最大力量。
肿瘤放疗科为幽闭恐惧症患者成功施行放疗
2021年末,肿瘤放疗科迎来了一名特殊患者。患者32岁,患有脑胶质母细胞瘤,2021年12月因胶质母细胞瘤在我院进行了左侧颞叶、岛叶占位切除术。由于肿瘤累及范围较大,脑又为功能区,不可能彻底切除,因此到肿瘤放疗科拟行术后放疗。患者术后常规复查脑MR时即出现幽闭恐惧症等精神症状,考虑可能与记忆、情感相关的颞叶受损相关。徐向英主任认为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都不应该放弃治疗,多次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亲自现场指导,取得患者配合。历时11天,放疗科团队反复尝试定位复位15余次,总耗时40多个小时,于2022年1月10日,在患者的清醒状态下第一次顺利完成放疗。
由于放疗的特殊性,对定位有极高的精度要求,所有接受放疗的患者均需进行放疗前定制热塑膜面罩和增强CT定位扫描,一般约耗时20-30分钟,放疗约耗时10分钟/次。各种体位固定装置保证患者放疗时,控制在1-3mm的误差范围内及每天放疗的可重复性。
为保证该特殊患者顺利完成放疗,在徐向英主任的指导下,肿瘤放疗科医生、技术员、护士多次尝试让患者在服用镇静药物下进行定位,但患者因过度恐惧几次中途清醒,均无法完成定位。技术员极富耐心,多次将患者移至大孔径CT-SIM室适应环境并加以细心宣教,经多番尝试后,成功完成了头膜制作。但又因患者无法适应头网的束缚感,过度紧张,出现呼吸急促、心慌等症状,无法配合完成CT定位扫描。
经组内讨论研究,技术员尝试创新,依据患者头部固定后不适感的位置,对头膜进行重新塑形,使患者不适感降低。经过3天的耐心宣教和每天头膜的试扣训练,在尝试了五次头网固定、耗时将近10小时后,患者慢慢克服了恐惧,坚持完成了CT定位。那一刻,患者及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徐向英主任和她的团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感谢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他。
徐向英主任每次查房时都特别鼓励患者,希望他积极反复尝试和练习,克服心理恐惧,满怀希望,坚持治疗。不仅治疗人得的病,更要治疗得病的人,在徐向英主任四十余年的从医生涯里,她非常理解肿瘤患者的感受:治疗带来的容颜改变、身体的虚弱感、骨子里的疼痛和心里的不痛快等,这些和肿瘤相比看似不甚重要的东西,其实才是最动摇治疗信心的。往往,关注患者的内心比治疗肿瘤本身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爱心。
此后,患者每天都在放疗科模拟CT室、直加治疗室熟悉头网固定束缚感,在技术员的帮助和鼓励下从坚持15秒、30秒、1分钟到6分钟,每天进步一点点,直至顺利完成复位。2022年1月10日,经历了多天头膜试扣训练和环境熟悉后,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了首次放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者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患有幽闭恐惧症使头颈部肿瘤患者无法配合,放疗难度大大增加,这更需要医者的耐心、细心和关心。这是肿瘤放疗科首次为幽闭恐惧症患者实施放疗,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是普通患者的数十倍,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肿瘤放疗科将在徐向英主任的指导下,始终秉承“团结协作,规范创新”科训,与患者统一战线,逆水行舟,携手共进,为患者带来新生。

图1:技术员正在为患者进行反复多次头网试扣训练
图2:技术员正在为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扫描前的位置调整
科室简介
学科理念:“团结协作 规范创新”

学科特色
科室创建于2018年3月,由中山大学引进的国内知名放射肿瘤学专家徐向英教授担任学科创始人及首任科主任。科室由肿瘤放疗病区、肿瘤放疗中心两大部门组成,目前病区拥有床位24张,每日放疗70人左右。
专科特色为肺部小结节及早期肺癌影像学诊断、脑胶质瘤、鼻咽癌及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妇科肿瘤、前列腺癌、直肠癌等的精准放射治疗、放化疗及免疫综合治疗。
岗位结构多样,主要由医师、护师、物理师、技师等岗位组成。
人才队伍
目前学科工作人员共30人,医师6人(教授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及住院医师2人);护士10人(主管护师4人);物理师3人(中级职称2人);技师7人;在读博士后2人;文员1人;辅助人员1人;团队中博士4人,硕士5人,博士后导师1人。

放疗设备
国际先进的医科达(Synergy)医用直线加速器,配备6MV、10MV和15MV能量的X射线及4Mev、6Mev、8Mev、10Mev、12和15Mev的电子线,西门子大孔径放疗专用模拟定位CT机。
为保证剂量精确性,配置了IBA高精度三维水箱、MatriXX二维剂量验证系统、Edose三维剂量验证系统。MIM多模态图像处理工作站、Delta 4 三维矩阵等放疗质控仪器和设备。

医科达(Synergy)医用直线加速器
西门子大孔径模拟定位CT
实现技术
可完成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放疗(IGRT)、容积调强放疗(VMAT)及立体定向放疗(SBRT)或体部立体消融放疗(SABR)等多种精准放疗技术,能够做到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和低损伤。目前,大部分患者放射治疗误差范围可控制在1mm以内,另外我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所有盆腔患者(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及直肠癌等)治疗全程进行膀胱超声尿量控制,确保患者治疗位置的精准性及重复性,为癌症患者提供强大的精准放射治疗设备支撑和技术保障。
石国军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副主任,理学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2019)
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20年)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200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2004-20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博士后(2010-2011)
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系博士后(2012-2016)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博士后(2016-2018)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2018-2019)
康奈尔大学中国博士后论坛主席 (2015-2016)
密西根大学中国博士后联谊会主席(2017-2019)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内质网与代谢性疾病专刊”客座副主编(2021-2022)
曾获得美国NIH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资助,主要从事细胞内质网功能与代谢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NAS等杂志。
从事内分泌与代谢病基础与转化研究近十多年,包括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尿崩症的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发病机制研究,尤其是聚焦在对内质网的功能,探索内分泌代谢病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理学研究。
陈燕铭教授团队与临床免疫学中心联合在1型糖尿病免疫干预治疗领域发表重要学术成果
近日,我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陈燕铭教授团队与临床免疫学中心鲁岩副研究员共同在免疫学高水平杂志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题为“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 suppress Tc1 cells through TGF-β signaling to ameliorate STZ induce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IF:8.5)的原创研究成果。周丽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大“百人引进人才”鲁岩副研究员和陈燕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器官特异性疾病,导致胰岛β细胞选择性被破坏,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胰岛素。多数青少年病人起病急,症状较明显,严重时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针对该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来预防和逆转T1DM。近年,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陈燕铭教授团队致力于免疫干预治疗T1DM的基础与临床前期研究,包括调节性T细胞、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应答或胰岛B细胞替代,可以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短期内脱离胰岛素治疗或者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达到明显临床疗效。
团队研究发现体外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Tregs)有预防及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的效果(其中包括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模型或者及自发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其疗效与降低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Tc1细胞(分泌IFNγ的CD8+ T细胞)及上调Tregs有关。也发现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iTregs)的作用依赖于TGFβ信号通路。iTregs通过TGFβ抑制对Tc1细胞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的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另外,TCF1分子可抑制Tc1的分化,而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可通过TGFβ信号通路维持TCF1的高表达,从而抑制Tc1的分化。该研究首次系统地证实了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同时阐明起关键调控作用的信号通路,为1型糖尿病的免疫干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Li Zhou, Xuemin He , Peihong Cai , Ting Li , Rongdong Peng , Junlong Dang , Yue Li , Haicheng Li , Feng Huang , Guojun Shi , Chichu Xie , Yan Lu* and Yanming Chen*. 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 suppress Tc1 cells through TGF-β signaling to ameliorate STZ-induce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21 Jan,14.
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顺利召开
为推动肥胖减重领域发展,提高省内肥胖减重的规范诊疗水平,近日,由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内分泌代谢科管理分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管理分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围绕肥胖症与减重治疗开展了临床新进展与基础研究前沿讲座,来自省内糖尿病与肥胖领域临床专家及研究学者共计百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深入探讨了肥胖减重领域热点议题,分享和交流学术经验成果,学术氛围浓厚,议题新颖丰富,思想交流深入。
本次会议共开设九场主题演讲,讲者分别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高校及附属医院。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曾龙驿教授主持,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会长田武汉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洪铭范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卫洪波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此外,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揭牌仪式,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牵头,整合营养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中医针灸科及胃肠外科多学科优势资源,中西医结合,联合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减重方案,能更好地服务肥胖症患者。各位专家随后针对肥胖减重的中西医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内分泌代谢科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南昌医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主任陈燕铭教授首先带来了“3+N模式综合管理肥胖症”的精彩讲座,陈燕铭介绍,对于肥胖症常规的诊疗有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综合地管理和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目前开展减重联合门诊,联合多个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易玮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减重及糖尿病外科戴晓江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蔡珺教授分别介绍了肥胖减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及手术麻醉管理的临床进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石国军教授针对肥胖的发生机制、治疗靶点及多组学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延华教授介绍减重联合团队疑难病例,来自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影像科、营养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的临床专家及研究学者各抒己见……现场研讨气氛活跃,线上观看人数达1100人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燕铭教授表示,羊城糖尿病和肥胖论坛为糖尿病与肥胖领域临床科研同道搭建了业内交流平台,促进了相关学术合作,进一步推动了相关诊疗规范化。他指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将继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紧扣前沿,规范诊治,以提高肥胖减重诊治与研究水平,造福广大患者,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非注册类)医学伦理审查申请指南
重要通知: 自2022年12月起,不再接受纸质材料,请通过伦理信息系统递交伦理审查申请 伦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s://lunli.zssy.com.cn 或 http://157.255.121.18:9988/ 本院职工(2021年10月1日前在岗在职)可通过工号和初始密码(zssy111)登录; 外单位/新职工可通过系统首页进行新账号注册(需等待激活;新账号初始密码为zssy000)。 注:如需递交复审、修正案、研究进展报告等类型的伦理审查申请,请先与 科研伦理秘书黄老师联系(企业微信 或 85253302)
医学伦理审查申请指南(不含干细胞临床研究) 一、适用范围
|
注:有厂家参与或给予经费支持的项目,其检查及研究用品(药品、试剂、医疗器械等)需免费提供给受试者,对因研究受损的受试者提供免费治疗与赔偿,或为其购买保险。
二、前置条件:先通过立项审查,方可递交伦理审查申请
-
注册类临床试验:请先到 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 立项。 -
涉及人的临床医学研究-
自发研究(企业、学会\协会基金资助;无资助):请先到 临床研究管理办公室 立项。 -
科研基金项目:可凭上级立项批文,直接递交伦理审查申请。
-
-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请先到 医务部 申请。
三、申请方式:无纸化 ★可用个人账号,为他人创建项目、递交申请
-
网址:http://157.255.121.18:9988/ 或者lunli.zssy.com.cn -
登录:2022年前职工通过工号和初始密码zssy111登录;外单位/新职工通过首页注册,联系秘书激活;激活后,初始密码为zssy000)
-
根据伦理审查系统操作ppt(附件),递交审查申请(审查分类见下文) -
在系统上查阅进展,及时完成评审费缴纳; -
待流程结束,可在系统上下载批件。
三、审查类别和流程 审查类型:
类型
|
时间
|
具体内容
|
|---|---|---|
初始审查
|
研究开展前 |
立项后,首次提交的审查。 |
跟踪审查
|
研究开展中 |
研究开展期间的审查,包括:修正案、年度/定期进展报告、不良事件、方案偏离、暂停/中止研究、研究完成报告,等。 |
复审
|
审查未通过 |
上述审查意见为“必要的修改后同意”,或对于审查决定有异议时,可递交“复审申请”。 |
审查流程:
审查申请材料清单(临床研究、新医疗技术) A. 临床研究
-
初始审查:
-
伦理审查申请表【在线填写】 -
伦理审查自查表【系统提供模板】 -
立项证明【上级立项批文\临床研究管理办批文】 -
研究方案【无模板】 -
知情同意书(如符合豁免知情要求,请根据材料1中的要求递交相关材料) -
研究经济利益声明【系统提供模板】 -
项目负责人履历【无模板】 -
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批件(如我院为参与单位) -
多学科临床交叉研究说明申请表(如涉及多学科) -
病例报告表(如有) -
招募广告(如有)
若有厂家参与,还需提供:
-
研究项目经费来源说明(如有)
-
研究相关资料(如有)
-
研究者手册(如有)
-
保险合同(如有)
-
其他相关材料(如有)
-
研究用品的使用说明书(如有)
-
研究用品的注册证(如有)
-
研究用品生产企业资质证明(如有)
-
安全性资料(如有)
-
参与公司的资质(如有)
-
跟踪审查:
修正案审查:
-
修正案审查申请表
-
修正案审查自查表
-
修正对比表
-
修正后的文件
-
其他相关资料(如有)
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
严重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审查申请表
-
严重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审查自查表
-
其他相关材料(如中心伦理批件等)
方案违背报告:
-
违背方案报告审查申请表
-
违背方案报告审查自查表
-
其他相关材料(如有)
年度/定期进展报告(延续批件有效期):
-
进展报告审查申请表
-
进展报告审查自查表
-
研究进展报告(多中心临床研究,本院为组长单位,研究进展报告应报告各中心的研究进展情况)
-
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年度/定期跟踪审查的决定文件(本院为参与单位)
-
其他相关材料(如有)
暂停/终止研究审查:
-
暂停/终止报告审查申请表
-
暂停/终止报告自查申请表
-
研究总结报告
-
其他相关材料(如有)
研究完成审查:
-
研究完成报告审查申请表
-
研究完成报告审查自查表
-
研究总结报告
-
复审:
-
复审申请表
-
复审自查表
-
修正后的文件(铅笔标注修改内容;更新版本号和日期)
-
其他相关材料(如有)
B. 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
初始审查:
-
伦理审查申请表【在线填写】 -
伦理审查自查表【系统提供模板】 -
立项证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新技术、新项目审批意见表》】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新技术和新项目申请表》
-
知情同意书【系统提供模板】(检测类项目可写说明申请豁免)
-
研究经济利益声明【系统提供模板】
-
跟踪审查 和 复审:与 临床研究 的申请材料清单一致
☆注意事项:
-
审查方式:快速审查、会议审查(需会议汇报);审查方式由秘书完成形式审查后判断。 -
评审费:受理后,将发送缴费通知,包含具体金额和缴纳方式-
费用:-
无企业资助:1500元/项;后续审查不再收费; -
有企业资助:初始审查5830元/项(含税);修正案审查2120元/项/次(含税)
-
-
缴纳方式:-
无企业资助项目:按照缴费通知,通过“中山三院财务园地”公众号缴纳 -
对公打款(账户开户银行:广州工商银行高新支行;开户名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帐号:3602 0081 09000 334985)
-
-
-
地址:9号楼606室 医学伦理委员会办公室; -
邮箱:zssyiec@mail.sysu.edu.cn -
联系人:黄老师(临床科研伦理秘书),85253302
附件
“合理用药,娃娃抓起”“老年合理用药大学” 线上活动报名
“合理用药,娃娃抓起”
“老年合理用药大学”
线上活动报名火热进行中!!! 欢迎报名参加!!!
扫描海报中“免费报名二维码”,填写资料(招生编码:11),扫描“入群二维码”,及时获取最新咨询。有任何疑问,可加客服进行咨询。谢谢!

杨黛稚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中山大学内科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疾病预防、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糖尿病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委。擅长内分泌专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者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管理。研究课题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Diabetes Care、JCEM、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
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合并高血糖有较深入研究和诊治经验;对甲状腺疾病、痛风、血脂异常、肥胖、肾上腺和垂体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也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 日 | Time slot | 评论 |
|---|---|---|
| 星期日: | 关闭 | |
| 星期一: | 13:00-18:00 | 0 |
| 星期二: | 关闭 | |
| 星期三: | 8:00-12:00 | 0 |
| 星期四: | 关闭 | |
| 星期五: | 8:00-12:00 | 0 |
| 星期六: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