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认证!中山三院减重中心荣获国家体重管理重点建设项目单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研究项目单位”遴选工作落下帷幕。经过层层评审与激烈竞争,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创新的诊疗模式,成功入选“重点建设项目单位”

 

践行使命,引领行业发展

       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早在2022年,医院便打破传统单科诊疗的壁垒,整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耳鼻咽喉科、感染科、中医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联动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精神心理科等15个优势学科,组建起一支跨领域、高水平的国家级减重诊疗团队,创新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科学一体化、全程化管理的MDT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为肥胖症患者提供全链条、系统性的诊疗服务。

image-20250916091900-2

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合影

 

 

“3+N”创新模式,个性化精准诊疗

       中心创新性地采用“3+N”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个体化减重方案。“3”大核心:以“营养+运动+心理”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N种方法”:结合内科减重药物、中药、针灸、减重手术等治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联合专业护理团队,整合多学科优势,为成人、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针对重度肥胖症患者,经过精准评估,开展特色减重代谢手术治疗,减重效果显著。

image-20250916091918-3
 
 
 

成果丰硕,引领肥胖防治

       近年来,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取得系列成果:出版国内第一部肥胖领域专著《实用肥胖症治疗学》,系统总结并传播多学科肥胖防治理念与技术路径;发布《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肥胖症中心建设指南》,成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规范肥胖症多学科诊疗中心建设的团体标准;中心开展的“多学科联合诊疗重度肥胖症”新技术,获2022年广州地区省部属医院高新特色技术项目第一名;“3+N”减重降糖联合门诊案例,获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体重管理优秀案例;依托广州市肥胖分子机制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研发清脂方颗粒获专利,开发院内制剂惠及患者,获广东省医学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体现了我们在肥胖诊疗领域的领先水平和业界认可。

image-20250916091940-4

 

       中山三院减重中心还牵头成立减重医学中心专科联盟,致力于技术推广惠及更多百姓。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和中国肥胖联盟体重管理年直通车高级培训班。培养国内外骨干医生100余人,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基层。同时,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科学减重理念。

image-20250916091958-5

减重中心专科联盟授牌仪式

 

       获“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研究项目单位”,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中山三院减重中心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受体重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减重方案,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最具特色丨第二届羊城肝癌论坛在广州成功召开

       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癌疾病中心承办的第二届羊城肝癌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学术引领、临床务实、创新驱动”为宗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癌领域顶尖专家和学者,围绕肝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多学科协作、精准治疗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会共设置8个专题分会场,同期举办了2025年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肝癌分会年会,成立了第三届《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及第一次编委工作会,并举办了肝胆菁英论坛。各个主题分会场精彩纷呈,与会专家对人工智能在肝癌领域的应用、多学科合力开展肝癌的临床与科研等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image-20250916090353-1

大会现场

 

主论坛:权威云集,共策肝癌防治新方向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首届副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荣誉院长陈规划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我国肝癌诊疗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诊治研究现状,特别指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癌疾病团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领先肝脏疾病诊疗中心,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肝癌诊疗体系,在技术创新和临床服务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他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羊城肝癌论坛”能成为一个汇聚同道智慧、凝聚先锋共识,精研攻克肝癌难题的平台。

image-20250916090407-2

陈规划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张琪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大学始终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视为核心使命,并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癌疾病中心作为国家综合性医院肿瘤中心建设项目的标杆作用,为提升中国肝癌防治水平贡献了“中大智慧”和“广东经验”。

image-20250916090417-3

张琪教授致辞

 

       本届论坛的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肝癌疾病中心主任杨扬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image-20250916090427-4

杨扬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环节,兰州大学李玉民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程树群教授、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张万广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王琳教授等十余位国内权威专家就环境因素与肝癌、难治性肝癌合并癌栓的诊疗对策与肝癌精准治疗的探索等前沿话题作了精彩报告,从肝癌的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从多学科协作到新的治疗理念,对肝癌治疗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杨扬教授分享了进展期肝癌围手术期肝功能保护诊疗策略的机制探索和临床验证成果,展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肝癌精准、减毒、增效治疗领域的创新理念。

       海军军医大学杨广顺教授、吉林大学张学文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升平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主持会议。

image-20250916090443-5
image-20250916090454-6
image-20250916090502-7
image-20250916090512-8

第二届羊城肝癌论坛主会场及演讲主持专家

 

 

 

 

主题分会场:聚焦前沿,彰显多学科协作魅力

数智肝研·精准破局分会场:科技赋能,智领未来

       本会场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肝癌诊疗的深度融合等热点问题。会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元云飞教授、福建医大孟超肝胆医院曾永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华教授张剑主任医师共同主导,来自全国肝癌各领域专家围绕数字化赋能肝癌转化治疗新策略、介入联合系统治疗新格局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凸显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肝癌诊疗精准度方面的巨大潜力。

image-20250916090529-9

数智肝研、精准破局”分会场主席分别致辞

 

肝胆相照·靶免同行分会场:创新疗法,点亮希望

       该会场重点探讨肝癌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多位专家共同分享与解读靶免治疗在肝癌围手术期的全方位应用场景以及胆道恶性肿瘤靶免治疗的前沿进展。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徐向英教授、张卡主任医师、张英才主任医师、叶林森副主任医师等多位专家主持并参与了病例分享和名家共议环节,展现了肝癌疾病中心在靶免治疗临床应用和转化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

image-20250916090549-10

“肝胆相照、靶免同行”分会场主席分别致辞

 

乐转乾坤·游刃于间分会场:技艺精湛,突破创新

       本会场以外科技术创新为主题,展示了肝癌手术领域的前沿探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闵军教授、四川省医张宇主任医师、南昌大学附二院方路教授、滨州医学院成雨教授、广西医大肿瘤医院钟鉴宏副教授等国内权威专家分享了肝癌手术领域的最新探索,在圆桌会议中转化治疗后手术时机的把握、不同治疗方案下的手术策略调整、复杂性肝切除的术中血流控制技术与围手术期管理等临床难点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有价值的临床共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易述红主任医师、李洋副主任医师等通过疑难手术病例分享,展现了团队在复杂性肝切除手术中的高超技艺和创新能力。

image-20250916090604-11

“乐转乾坤、游刃于间”分会场主席分别致辞

 

跨界肝联·多学科共研分会场:协同攻坚,汇聚智慧

       多学科协作(MDT)是本会场的核心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彭亮教授、陈禄彪主任医师、谢婵主任医师、肿瘤内科陈展洪主任医师、介入科向展望副主任医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外科、内科、超声、影像、病理等多个学科的权威专家同台讨论,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为肝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提供了多维度、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多学科协作是提高肝癌诊疗水平的关键所在。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高效协作机制,才能为肝癌患者提供最优质、最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image-20250916090619-12

与会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分享肝癌多学科诊疗

 

 

两大专题会议:凝聚共识,促进学科发展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肝癌分会年会

       此次大会还同时召开了2025年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肝癌分会年会与全委会。分会主任委员李华教授、南方医大南方医院周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扬教授分别致辞,肯定了肝癌分会在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预祝年会成功举办。匡铭教授、天津肿瘤医院宋天强教授、海军军医大学杨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凯主任医师、医科院肿瘤医院毕新宇主任医师等肝癌领域著名专家教授分享了各自对肝癌相关问题的解读。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癌领域专家就肝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讨论。

image-20250916090635-13

2025年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肝癌分会年会与会专家合影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菁英论坛

       本次论坛同时举办了《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编委工作会。中华医学会纪委书记梁春琦、总编辑杨扬教授、中华医学会期刊管理部卢全编审、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金东社长、期刊管理部李军亮主任等嘉宾及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出席了会议。总编辑杨扬教授带领新一届编委团队,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促进学术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肝胆菁英论坛,北大人民医院高杰教授、川北医学院李敬东教授、上海交大瑞金医院赵国栋副主任医师、中国科大一附院王继洲教授、浙江大学一附院凌琪主任医师等国内中青年专家精英分享了肝内胆管癌新型融合基因鉴定、晚期肝癌转化治疗评估、机器人肝切除等前沿话题,展现了我国肝脏外科领域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和创新活力。

image-20250916090649-14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委员合影

image-20250916090703-15image-20250916090714-16

梁春琦书记为《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总编辑杨扬教授颁发证书

 

       本届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癌疾病中心的强大实力与凝聚力。本次论坛中,来自中心肝脏外科、感染科、肿瘤内科、介入科、超声科、放疗科等多科室专家集体亮相,共同主持、演讲和讨论,充分体现了中心以MDT为核心、多学科团结协作的综合实力,以及对肝癌诊疗“筛---康”闭环管理的高效实践。自2023  9 月成立肝癌疾病中心以来,目前肝脏疾病学科年门诊量约 42万人次,门诊肝癌患者12万人次,住院肝癌患者2万余人次,成功入选国家综合性医院肿瘤中心建设项目单位。

       作为肝癌疾病中心主任单位,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近年来打造了肝恶性肿瘤诊疗一体化特色学科平台,开展腹腔镜肝癌切除、肝癌局部治疗、自体肝肿瘤切除后肝移植、肝癌肝移植、劈离式肝癌肝移植、肝癌围手术期治疗及肝功能不全肝癌综合治疗等先进技术,为肝癌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团队制定了肝癌诊治专病流程,以MDT为核心完善肝癌治疗质控体系,完成了适合华南肝癌患者的肝癌中心模块化报告系统,建立了肿瘤数字化慢病全病程专科管理数据库。在肝癌靶免治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全面开展术前精准评估,并广泛应用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术中超声及 ICG 荧光显像技术,在全腹腔镜 ALPPS、机器人、腹腔镜I-VIII 肝段解剖性切除等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位居国内肝脏微创外科先进行列。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JBS《脑与脊髓》】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创刊征稿

2025年3月29日,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现场,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同行评议开放获取期刊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脑与脊髓》,ISSN 3079-7802)正式宣布创刊。

image-20250827115113-1

创刊仪式现场

 

关于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

 

发文类型

  • Original Article

  • Review

  • Guideline

  • Letter to the Editor

  • Editorial

  • Protocol

  • Commentary

  • Correspondence

  • Perspective

 

载文范围

刊载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神经系统疾病与神经科学

  • 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头痛与眩晕、周围神经病;

  • 神经外科疾病:脑肿瘤、颅底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颅脑创伤;

  • 脊柱外科疾病:脊髓损伤、脊柱疾患导致的神经压迫、脊柱脊髓肿瘤;

  • 基础神经科学:脑功能与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环路的生物学基础。

2.儿童神经发育与行为障碍

  • 核心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

  • 相关问题:以上各类障碍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共存的发育与行为问题。

3.精神心理健康与心身关联

  • 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

  • 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

  • 神经相关精神问题: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强迫症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共病机制与治疗;

  • 心身医学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等。

4.康复医学与功能重塑

  • 功能评估与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导致的认知、吞咽、言语、运动等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

  • 康复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技术、神经调控技术、计算机化认知训练等新技术、新方法。

  • 康复工程。

5.交叉前沿与综合研究

  • 神经修复与再生:干细胞、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新型材料与药物递送系统等;

  • 神经技术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技术、脑机接口、手术导航与术中监测;

  • 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多模态神经影像的临床应用、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 精准医学与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多组学技术;肠-脑、鼻-脑等多器官/系统互作;

  • 临床管理与整合:神经重症、脑病护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医学教育、患者管理、循证医学指南。

6.其他与脑、脊髓相关研究稿件

 

作者权益

  • 金色开放获取:2025—2027年期间免收文章处理费

  • 严格且快速的同行评审

  • 专业的编辑排版

  • 免费发表彩图

  • 多渠道媒体发布与推广

 

投稿流程

请有意向投稿的学者和同仁将稿件上传至https://jbs.yhopt.com。论文可自由选题。近期JBS也会推出2个专栏,敬请关注。

如您有任何疑问或投稿咨询欢迎发送邮件至jbseditor@mail.sysu.edu.cn (中英文均可)。

image-20250827115123-2

阅读推荐: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image-20250827115128-3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JBS《脑与脊髓》】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JBS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同时为编委会培养青年后备力量,增加青年科学家人才储备,根据期刊发展规划,JBS拟组建期刊青年编委会,现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首届青年编委。诚邀国内外有志参与期刊工作的青年学者积极报名,与JBS共同成长,携手共建世界一流期刊!

 

期刊简介

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脑与脊髓》,ISSN 3079-7802)是2025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创办的开放获取国际英文期刊,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计划)”,以医工交叉和多学科交叉为特色,致力于搭建脑与脊髓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具体招募细节

申请条件

1. 原则上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

2. 从事脑与脊髓领域的基础或临床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主持或参加过各类基金项目或科研课题。

3. 近5年以第一/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

4. 热心期刊工作,能积极参与组稿、专题策划、审稿及期刊宣传工作,愿意为新刊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5. 具有国际SCI期刊编委、审稿经验者优先。

 

青年编委权益

1. 青年编委将优先受邀参加期刊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2. 参与优秀青年编委奖项遴选,入选者可获得表彰奖励;

3. 青年编委撰写和向期刊推荐的优秀稿件通过审稿流程录用后可优先发表;

4. 优先报道青年编委组织、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以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微信重点栏目进行推送和宣传;

5. 颁发青年编委聘书(聘期3年),期满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贡献突出者可通过遴选晋升为期刊编委。

6. 加入本刊青年编委微信群,拓展学术网络。

 

青年编委职责

1. 组约稿件:聘期内至少向本刊推荐或投稿1篇高质量论文。

2. 同行评议:参与期刊审稿工作并提供详细意见,或推荐同领域优秀审稿专家。

3. 期刊宣传: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微信、X(Twitter)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和推介期刊。包括但不限于积极参与期刊微信公众号原创推文撰写,翻译精选文章,以及撰写国际科技新闻媒体报道。

4. 学术活动:积极协助、参与期刊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策划组织相关学术会议。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链接下载“JBS青年编委申请表”,填写完成后将申请表发送至编辑部邮箱:jbseditor@mail.sysu.edu.cn,邮件主题为“青年编委-姓名-研究领域”。申报者须对自己所填写信息和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否则将予以通报并取消其资格。

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申请表.docx

申请截止日期为2026年1月1日,逾期将不再受理。

 

image-20250821161020-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关于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史馆资料与实物的通知

全院职工、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

从1971年的石牌门诊部到国家卫健委直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已走过50余载。为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展示医院发展历程,根据工作安排,现启动院史馆院史资料与实物征集工作,特向全院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院史资料与实物,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反映医院不同历史时期建设、发展变迁等方面具有较大历史价值和典型代表性的照片、实物等。

(二)国家、省、市主要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和重要外宾来医院视察、参观、访问或演讲的资料,包括活动照片、音像、题词、赠言手迹、赠送的纪念品等实物或照片。

(三)反映医院不同历史时期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具有历史代表意义、突出创新技术、专业成果发展相关的器械、用具、产品等实物;对当时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迹材料,包括照片、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

(四)医院各个时期制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印刷品、画册等宣传资料,使用过的饭票(卡)、工作证、借书证等实物或照片。

(五)医院各个时期主要领导和知名专家的照片、聘任书、论著、自传、手稿、证书及获奖材料等的原件或影印件,以及在医院工作期间使用过的有纪念意义的实物。

(六)各个时期医院工作人员参加的各类重要活动(社会活动、学术活动、各种赛事)的资料、照片、实物(如作品、奖品、纪念品、证书等)。

(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证物,包括抗击非典、抗洪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期间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件(如服装、器材、照片、工作证、旗帜、徽章、横幅等)。

(八)各类重要支援任务见证物,包括援外、援藏援疆、乡村振兴、对口支援、服务基层等期间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件(如服装、器材、照片、工作证、旗帜、徽章、横幅等)。

(九)医院各个时期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教具、重要出版物(含早期出版的刊物)、报刊(创刊号)等的实物或照片。

(十)医院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物品(含照片)、就医凭证、诊疗手册、医护人员工作照、生活照、医师执照,以及历届毕业生、规培生、实习生等的合影照片、纪念册(特别是早期),以及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等实物或照片。

(十一)其它以上未详细列及、有史料价值和陈列价值的资料与实物,如:反映院容院貌变迁的相关材料,早期的中外文研究报告、实验记录、规章制度等。

二、征集形式

(一)捐赠。资料、实物所有者向院史馆无偿捐赠,医院将颁发捐赠证书,捐赠物品将由医院收藏与展览。捐赠给医院的资料和实物将登记造册,根据布展需要陈列或展览。

(二)复仿制。资料、实物所有者向院史馆提供原件进行复仿制或拍照展示。

(三)寄存。经资料、实物所有者同意,院史馆对寄存史料定期保管或展示。

三、征集说明及联系方式

(一)直接交送:将院史资料直接交送至医院院史馆筹建小组,交送地址见文末。

(二)快递寄送:电话联系工作人员后,将院史资料邮寄至院史馆筹建小组,快递请选择顺丰到付,邮寄地址见文末。

(三)邮箱传送:对于可简单复制的院史资料,如照片、证书、聘书、文稿等,可高清原色扫描、拍照后形成电子资料并通过邮件发送(邮箱:zssyyb@mail.sysu.edu.cn)。

(四)拜访征集:如因身体不便、公务繁忙等原因不便通过以上方式交送的,可由医院安排人员登门拜访征集。

(五)征集时间及说明

1. 集中征集:即日起至2024年10月底。

长期征集:院史馆建设完成后,征集通知仍然长期有效,所征集院史资料及实物将在院史馆中选择展陈。

2. 提供图片资料的,请附简要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事由、人员的姓名及职务等;提供实物的,请附简要的文字介绍。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9号楼807室

联系部门:院史馆筹建小组

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潘老师,020-85253259

                  蒋老师,020-85253369

电子邮箱:zssyyb@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24年7月10日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2023年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31230日,正值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成立1周年之际,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2023年学术会议在广州阳光酒店顺利召开。创会会长田武汉教授、李杨锋代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医院郭军书记、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分会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璘教授出席会议。

下午二点半,学术论坛正式开幕,首先由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回顾了分会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绩,积极推进了高血压病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同质化,深化专业内涵。接着由暨南大学华侨医院郭军书记致辞,对分会工作提出了赞扬和肯定及积极的建议,最后创会会长田武汉教授进行了风趣幽默、语重心长的讲话,对分会寄于殷切期望,希望高血压病管理分会秉承总会的办会宗旨,研究行业政策、规范行业行为、协调行业关系、维护行业权益,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的高血压防治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第一单元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华侨医院郭军教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廖火城教授主持,广东医科大学陈灿教授介绍《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璘教授《难治性高血压的管理和治疗》,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医院范穗光教授、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广军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二单元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国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夏文豪教授带来《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点解读与分享》,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带来《2023ESH高血压指南更新要点》,钱孝贤教授《从高血压指南变迁看高血压管理新策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定辉教授、广州市天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杨高红主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大会结束时,钱孝贤主任委员进一步总结和强调,在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总会的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高血压病管理分会会秉承学会的章程,团结各位专家的力量,积极推动高血压病的防治活动,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评。在今年1212日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十年发展态势总结大会上,我们分会的夏文豪副主任委员、刘定辉秘书荣获先进个人的的表彰,这是总会对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再接再厉,团结广大高血压病防治的专家,把我省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推向高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省高血压领域专家学者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培养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打造高血压建设医联体,为广东省内外的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田武汉创会会长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钱孝贤教授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郭军教授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年会开幕式合影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年会专家合影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2023年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研究学组系列学术活动报道

20231230日,正值元旦小长假第一天,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研究学组系列学术活动在阳光酒店如期举行,学术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上午10点整,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和学会常委兼基础研究学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亲临主持,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学术气氛浓郁。

按照学组组长钱孝贤教授的提议,此次学术活动由青年学者汇报科研项目、资深专家点评讨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会议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宾建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兆宇教授、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吉林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单志新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采用录播形式介绍《高血压血管研究》,接着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昕副研究员介绍《心肌细胞核糖体功能的新调控因子核糖体结合lncRNA》,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张增辉博士介绍《Trem2/Tyrobp signaling protects against aortic dissection and rupture via inhibi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林润同学介绍了《铜稳态调控IRE1/XBP1/CHOP介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蔡文倩副研究员介绍了《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心脏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张细妹博士介绍《诱导型Treg抑制VSMC巨噬细胞样表型转化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各位专家的研究涵盖心血管研究领域热点难点及高精尖内容,与会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陈妍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颜建云教授、河南大学附属第一院宋志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勇、刘定辉教授及现场学员与各位专家热烈讨论,激起了大家探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热点的浓厚热情!

通过这次研讨会,让临床专家和基础研究学者找到了共同语言,学术新秀得到科研专家悉心指导,必将结出累累科研硕果。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不忘师恩,坚守初心,团结奋进!

金风送爽,海棠满枝,值此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23年9月7日在心内科示教室举办师生座谈会。特邀三院心内科的奠基人、已至耄耋之年的余步云教授以及徐广坤教授与徒子徒孙们欢聚一堂,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桃李满园,师恩难忘,心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向两位老教授汇报了近一年科室取得的成绩,包括成为第一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及广东省肺动脉高压中心。近半年来临床各项指标都在稳步改善,受到院领导的表扬。教学方面周汉建教授连任《诊断学》国家级教材主编,评为中山大学教学名师,为大学、医院、科室的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周彬副主任医师被评为院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科研方面获得三项省级、市级课题,年轻人积极性很高,为进一步获得国家级课题在不断积累,厚积薄发。两位教授听完汇报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并鼓励学生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几经风雨,几度寒暑,老师的爱撒播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日久弥新。从青涩少年到耄耋白发,走过的是一条无尽的传承之路。余教授的第一代弟子以陈璘教授、周汉建教授、钱孝贤教授、彭朝权教授、赵长林教授为代表,传承了老师勇于开拓、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团结互助、永远学习等优良品德,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下一代。“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今,心血管内科早已是四代同堂,桃李满天下,每一位从心内科走出去的,都带着心内科的烙印“坚守初心、传承创新、团结奋进!”

                                                                                                          师生大合影

副标题
---记第39个教师节师生座谈会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