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特色丨中山三院8项医疗技术成果获广州市卫健委立项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公布《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名单》和《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名单》。中山三院共有8项医疗技术(含1项临床高新技术、1项临床重大技术、4项临床特色技术)及2项重大临床医疗成果成功立项。

       这些医疗技术成果,凝聚着中山三院专家团队多年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代表着医学科技的前沿,更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更精准的诊断、更微创的治疗、更快的康复,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

 

项目名称:儿童肝脏移植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项目类型:高新技术

项目负责人:易述红

       中山三院肝移植科自2003年开始开展儿童肝移植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技术体系完善、涵盖多学科的强大专业团队。肝移植团队收治病种全面,可熟练开展儿童肝移植的所有术式,完成了国内最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儿童肝移植手术,其中最长存活患儿已超过22年,是我国华南区域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完成了多个国际、国内和华南区域的儿童肝移植的医学记录,是一支值得患者放心选择的医疗团队。

       该项目聚焦于儿童肝移植的难点和要点进行研究:1.优化受体选择标准,建立肝外器官功能评估和长期保护机制;2.创建不同术式的技术标准和精准操作策略,保障移植肝脏长期功能和体积的完备构建;3.实施基于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儿童肝移植长期随访系统。以期建立起肝移植患儿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和支撑体系,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我省儿童肝移植的规模体量、全面提升我省和广州市儿童肝移植技术水平,并带动儿科学相关专业技术发展。

       作为国内儿童肝移植领域的重量级专家,易述红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低体重婴幼儿肝移植的技术难关,完成国内最多的急性肝衰竭儿童肝移植。团队将精准医学理念融入移植全过程,为无数终末期肝病患儿重燃生命希望,让更多家庭见证奇迹。

 

 

项目名称:基于三维超声可视化盆腔脏器脱垂的“诊疗一体化”技术

项目类型:重大技术

项目负责人:张新玲

       中山三院超声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广东省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现分为腹部综合(腹部、浅表器官及肌骨、心血管)、妇产超声及介入性超声三个亚专科,曾获得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的“超声医学先驱奖”。目前中山三院超声科是全国完成临床超声造影检查最多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起草专家组成员,并作为小组长单位,组织起草了妇科超声造影指南。在妇产超声领域,超声科妇产亚专科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了超声造影妇科应用全国多中心研究,同时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起草妇科超声造影指南,是国内最早开展盆底超声系统检查的单位。

       该项目通过三维超声可视化平台,构建覆盖术前诊断、手术规划与术后随访全流程的盆腔脏器脱垂“诊疗一体化”体系。在术前,通过高分辨三维超声精准获取盆底结构数据,实现肛提肌裂孔面积、盆腔脏器脱垂分度等关键参数的客观量化,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分型与术式选择提供关键依据。在手术规划阶段,系统支持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辅助医生个性化制定手术方案,明确植入物放置路径、修复范围及应力分布,有效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成功率。而术后则利用同一平台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估,实现疗效定量对比与长期随访。

       张新玲团队创新性地将三维超声技术与盆腔脏器脱垂评估相结合,犹如为盆腔绘制出一张立体的“导航地图”。该技术实现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精准管理,让女性盆底疾病的诊治更加直观、准确,帮助患者重获健康与尊严。

 
 

项目名称:基于心肺耦合技术的神经免疫性疾病睡眠筛查与动态监测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舒崖清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78年,历经四十余年发展,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雄厚。科室现有医技人员135人,专业覆盖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脑炎等神经疾病领域,在卒中早期血管再通、自身免疫性脑炎、隐球菌脑膜炎等疾病诊疗方面独具优势。科室布局天河、岭南等多院区,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凭借先进的诊疗技术、完善的人才梯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为神经疾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国内神经疾病诊疗的重要阵地。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心肺耦合(CPC)技术应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睡眠管理,通过同步采集心电与呼吸及血氧信号后进行数据分析,无需复杂设备,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睡眠结构的自动分析、呼吸暂停风险的便捷筛查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评定。解决了此类患者睡眠监测操作繁琐、依从性差、可及性差的临床难题。该检查可在医院或者居家完成,具有无创、便携、无“首夜效应”、费用相对低等优势。自2022年开展该技术以来,已累计完成监测200多例,为患者提供了可及、精准的睡眠动态监测,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神经病学Top杂志Neurology,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专科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依靠临床特色项目建设之机,舒崖清团队将继续开展CPC与多模态影像、脑电、临床神经功能评定等融合,构建神经免疫性疾病睡眠、自主神经功能及脑功能动态监测的完整体系。

       睡眠障碍是神经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表现。舒崖清团队创新应用心肺耦合分析技术,客观、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项目名称:颅眶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技术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何海勇

       中山三院神经外科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广东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内最早的垂体瘤诊治研究中心,也是国家卫健委神经内镜培训基地。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护理团队专业扎实。科室配备世界级高精设备,搭建多微创技术平台,可开展脑干肿瘤等复杂手术,兼顾微创性与神经功能保护,疗效达国内领先。建成六大亚专科,在中南区域率先开展神经内镜颅底肿瘤治疗,扩大经蝶入路技术国内领先;复杂脑血管病综合治疗区域领先。擅长神经内镜/显微微创治疗颅内疾病、综合手段处理复杂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及手术量省内领先。

       颅鼻眶区解剖复杂,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是神经外科、眼肿瘤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疗难点。中山三院郭英、李文胜、何海勇团队联合杨华胜、杨钦泰教授等多学科力量,经十余年探索,建立了以显微外科为核心、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体系。通过中山三院优势科室强强联合,成立了鼻眶颌颅底中心,团队分工合作,何海勇团队主导颅眶区显微手术,杨华胜团队负责眼眶颌面病变切除及整形修复,杨钦泰团队专攻鼻腔鼻窦入路病变切除与功能保护。三方紧密配合,在手术路径、术中导航和功能重建等环节无缝衔接,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果。团队累计完成数百例高难度手术,涵盖颅眶颌鼻沟通区域。团队“不仅追求全切,更注重神经与视觉功能保护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通过术中神经监测、内镜辅助与三维重建等技术优化,形成了“精准、微创、高效”的手术风格。

       颅眶区是颅脑与眼眶的交界处,手术难度极高。何海勇团队通过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在这一复杂区域实施精准手术,既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又完好保留神经功能,让患者重获健康。

 
 

项目名称:脑静脉病变的血管内诊疗技术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汪求精

       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是专注脑血管病诊疗的专业中心,也是医院脑病中心、国家神经区域建设中心等重要组成部分,牵头或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相关医疗培训与联盟工作,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科室在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介入诊疗上达国内领先水平,首创“梯形支架”技术,率先开展多项先进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等技术处于国内一流。诊疗范围涵盖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静脉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慢性血管闭塞开通、烟雾病治疗及复杂脑脊髓血管病等,能为患者提供介入与外科治疗服务。

       该技术针对脑静脉疾病临床表现隐匿、易误诊误治的难题,及现有CTV/MRV等无创影像技术存在的局限,研究并建立标准化的脑静脉造影诊断方案,且优化CT/CTV与MR/MRV的检查流程,探讨各类脑静脉系统的疾病DSA检查及治疗的适应证。项目将重点针对脑静脉血栓(CVT)和症状性静脉窦狭窄等疾病,开展大口径导管抽吸、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旨在制定相应的治疗标准与适应证。通过推动DSA在脑静脉系统的规范化应用,该技术将显著提升脑静脉疾病的诊疗水平,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脑静脉疾病诊断难、治疗风险大。汪求精团队创新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精准诊治脑静脉病变,创伤小、恢复快,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项目名称: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彭福华

       该项目由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彭福华团队牵头,围绕高病死率的隐球菌性脑膜炎(CM),构建并推广“分层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预后评估”一体化诊疗体系。创新应用AI辅助初筛、个体化分期用药及V-P分流术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将死亡率降至10%以下。团队主编专著、执笔了国家专家共识,成果推广至全国170家医院,推动我国CM诊疗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效益。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彭福华团队建立的综合诊疗体系,实现了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的全流程优化,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帮助患者战胜这一隐匿的“健康杀手”。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

 

项目名称:鼻咽癌治疗后颅底坏死的挽救性治疗

项目等次:二等

项目负责人:杨钦泰

       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放疗后颅底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是重大临床难题。中山三院杨钦泰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贻军团队,历时三年攻关,建立了包括早期识别、精准分型、微创治疗、组织重建、术后康复的全流程救治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广大鼻咽癌患者带来希望。

创新体系:提出鼻咽颅底坏死分级分期系统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坏死范围、重要结构侵犯程度及患者症状的“LDW分级分期系统”,为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规范了鼻咽颅底坏死范围和严重度评判标准不一的问题,指导救治方案的选择。在2025年欧洲暨世界鼻科大会上进行大会报告,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创新技术与创新探索:研发最适宜颅底重建游离皮瓣技术

       针对严重颅底坏死修复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施全内镜下经颌下咬肌前缘通路的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技术,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成功率低等问题。相关成果以快速通道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改变了严重颅底坏死患者的治疗困境。

创新方案:构建颈内动脉损伤风险评估体系和救治方案

       团队创新性建立基于影像的颈内动脉损伤危险程度分级体系(ICA Risk Stratification),通过术前CTA、CTP、MRI等多模态影像评估,联合神经外科王辉主任团队,实现了对致命性颈内动脉破裂的精准预防和有效救治。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并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级专家共识3项。其中关于坏死后颈内动脉处理的论文被2025欧洲暨世界鼻科大会上评选为最佳口头报告。

       截至2025年9月,该项目已累计救治鼻咽癌治疗后严重颅底坏死患者超过200例,其中:疑难复杂病例占比超过70%,术后疼痛消失有效率超过90%,1年以上生存率从既往的不足30%达91.6%,服务范围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及湘、闽、桂、赣、川等省份;已开展鼻颅底疑难病例MDT讨论近250例,形成规范化诊疗模式。

 

 

项目名称:创新性直肠癌手术:“卫氏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

项目等次:二等

项目负责人:卫洪波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曾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然而,TME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原因在于术中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困扰直肠癌领域学者近半世纪。

       为攻克这一临床难题,中山三院卫洪波团队历经近30年,开展了直肠癌保留盆腔神经手术的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卫氏线(邓氏筋膜术中标记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解决了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团队还牵头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 TME 手术相比,iTME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射精功能障碍均明显下降。同时,3 年无病生存率稳稳保持在 85% 以上,局部复发率低于 5%,让直肠癌患者实现了既要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的美好愿望。

       相关成果相继在Ann Surg、Nat Commun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iTME 术式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成功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全新标准术式,并荣获 2020年CSCO 结直肠癌领域三大重磅研究、2021年度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殊荣。

       卫洪波团队还首创将光学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筋膜导航,术中通过光谱精准识别筋膜,避免传统依赖经验操作的盲目性。“膜解剖-功能保护-肿瘤根治” 三位一体理论,将手术中膜完整率提升至98%(传统术式约70%),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让中国学者实现了在直肠癌领域的研究,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超越。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最具特色丨中山三院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获批广州市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建设项目

       近日,中山三院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成功获批广州市第二批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脊髓损伤”诊疗中心。中山三院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负责人戎利民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

       该中心的成功立项,是对中山三院在脊柱脊髓损伤领域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将进一步推动医院在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同时这也是广州市持续提升重大疑难罕见疾病临床研究与综合诊疗能力、加快建设医疗卫生高地、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高耗费的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青壮年群体。患者往往面临肢体功能障碍、感觉丧失,甚至终身瘫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减压、药物干预和康复训练,但仍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根本性恢复。因此,推动脊髓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治疗,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山三院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药监局细胞类产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脊髓损伤临床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单位、英文期刊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ISSN 3079-7802)(入选广东省高起点英文新刊创办项目)等多个高水平平台,搭建 “急诊-手术/麻醉-重症稳定-康复-中医” 全流程诊疗体系,整合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脑机接口康复、中医辅助等多学科资源,实现从急性期救治到长期康复的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综合诊疗方案,为守护脊柱脊髓做出更多贡献。

 

中心优势

●多学科人才队伍:由戎利民教授领衔,涵盖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重症、麻醉、急诊、中医/针灸等多学科团队;

image-20251029165506-1

 

●先进技术体系:开展干细胞、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微创神经减压等前沿技术;

image-20251029165518-2

脊髓损伤患者正在借助普通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脑电采集智能训练

 

●丰富临床资源:临床样本资源库储存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血浆、脑脊液等样本超10,000管;

●高水平科研成果:近五年牵头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包括Lancet Neurology、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等在内的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20余篇,获批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率先制定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国方案”,并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image-20251029165532-3

 

       中山三院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始终把更好地服务于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最基本目标。未来五年内,中心将在建立标准化诊疗体系、构建多中心研究队列、推动前沿技术转化、强化区域协同网络、搭建人才培养与科研学术平台等方面持续努力,制定并推广脊髓损伤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与团体标准,旨在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脊髓损伤诊疗中心。

       本次项目的获批,将有利于中山三院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能力,致力于打造专病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管理规范的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示范中心,为广大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医疗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全球招募】虚位以待!中山三院脑病中心诚聘脑机接口领域英才

 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革命,正在人脑与机器之间悄然发生。

一个充满使命的职位,正在等待将共同驱动这场革新的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脑病中心),现正面向全球,诚挚招聘脑机接口(BCI)方向的优秀科学家。秀的平台与优秀的团队,诚挚期待优秀的你加入!

 

招聘岗位

岗位:专职科研人员

方向:脑机接口

数量:若干

专业背景:自动化科学与工程/智能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以及脑机接口研究相关的其他专业

 

岗位职责

独立开展脑机接口相关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与脑病中心临床团队紧密合作,将脑机接口技术与临床需求相结合,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并开展研究。

指导研究生,逐步组建及带领研究团队。

 

岗位目标

旨在依托脑病中心的诊疗平台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与脑科学前沿问题紧密结合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助力脑病诊疗研究获得新突破。

 

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无不良记录;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坚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职业道德;

3.具有应聘岗位所需的专业条件;

4.身心健康,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专业条件

1.具备扎实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背景;

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与临床医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有浓厚兴趣。

 

入职后的支持和保障(详情一事一议)

(一)事业编制

1.  符合条件者,可直接提供事业编制、博导/硕导资格;

2.  以合同人员身份入职者,医院会定期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编制)公开招聘工作,满足中山大学和医院事业编制应聘条件者,可通过应聘择优入编。

(二)薪酬待遇

根据人才类别,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待遇。符合引进人才条件者,可提供安家补贴和周转房。

(三)科研配套条件

根据人才类别,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

(四)科研支撑平台

医院科研场地约1万平方米,购置设备总值约1亿元,可全院共享使用。配备有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方便人才快捷、便利预约并使用相关实验设备。

(五)医疗保障

全国知名三甲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全家安康。

 

应聘程序/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周老师  020-85256017

电子邮箱(可接收简历投递):zssynbzx@mail.sysu.edu.cn

 

我们诚挚欢迎您的加入!

 


 

关于我们

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脑病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医院,拥有天河、萝岗、粤东、筆庆四个院区,已形成“一体两翼、三城四院”的发展格局,牵头建设有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山三院已成为华南脑病学科设置最齐全的医疗机构,脑病学科已形成儿童自闭症、抑郁症、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肿瘤、神经损伤修复等享誉国内乃至东南亚的诊疗研究特色。

image-20251008163311-1

▲左上图:天河院区,左下图:萝岗院区(岭南医院),右上图:肇庆医院,右下图:粤东医院

2018年10月,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脊柱外科、精神(心理)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康复医学科为核心临床架构,依托相关学科与科研平台,率先成立了华南地区首个多学科融合的脑病诊疗研究中心(即“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简称“脑病中心”)。2019年获批牵头建设委省共建“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并于同年成为广州市“脑计划”中“脑疾病与康复研究”专题首席依托单位;2020年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等联合申报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并代表中山大学牵头组建“粵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2022年起每年主办“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系列论坛在国内外取得热烈反响。2025年,由中山三院主办的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杂志正式创刊,并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高起点英文新刊创办项目。

image-20251008163324-2

▲脑病中心大楼

脑病中心核心学科内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2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拥有硕士点20个,博士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心聚集了以由戎利民院长为首的一批在业内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专家,拥有高级职称近120人,硕士生导师130余人、博士生导师50余人。开放床位数逾1000张,中心内儿童自闭症诊治享誉国际,神经损伤修复治疗全国领先,在脑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神经免疫疾病诊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领域获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神经内镜/显微等微创技术、脑立体定向技术、复杂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复杂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技术特色鲜明,精神心理在广东综合性医院诊治例数位列第一,临床诊疗实力突出。

已建成干细胞与免疫治疗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纳米医学中心、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支撑平台,2021年获批“广州市脑神经重大疾病研究与创新技术转化重点实验室”。目前,院内共已建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5个,实验场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科研设备总值逾1亿元,全面支撑脑科学研究工作开展。近5年,中心内共斩获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联合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110余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30余项,牵头制定脑疾病相关标准/指南/专家共识共11部,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约400篇,获授权专利1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神经调控中心

前沿技术:破解神经疾病诊疗难题

推动脑机接口以及相关前沿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为疑难脑部疾病、脊柱脊髓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慢性疼痛等提供了全新治疗思路与解决方案。为打破传统单一学科诊疗局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依托脑病学科群深厚积淀,集合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老年医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多个优势学科团队,于2025年3月正式成立神经调控中心,并由医院院长、脑病中心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脑机接口与脑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戎利民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构建“多学科协同、技术创新引领、全周期管理”的诊疗体系,为患者一站式解决神经调控相关疾病诊疗需求。

image-20251008163336-3

 中心配备国际先进的神经调控设备集群,涵盖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深部脑刺激(DBS)、脊髓电刺激(SC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电刺激(tDCS、tACS、TIS)、经颅超声刺激(tTUS)、功能电刺激(FES)、骶神经调控(SNM)、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专业设备,为精准诊疗提供硬件支撑。

引领未来:技术创新+合作共赢,引领神经调控发展

中山三院神经调控中心将围绕疑难疾病诊疗、前沿技术探索与高端设备研发三大方向进行全面布局,构建一支多学科融合、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稳定高效的神经调控团队,涵盖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团队将聚焦神经调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努力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进步,积极发挥在神经调控领域的引领作用。在疾病治疗层面,基于现有优势方向,重点聚焦脊髓损伤、脑损伤、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癫痫、精神疾病、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建立规范的多学科合作诊疗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在前沿技术层面,与上海临港实验室等国内先进单位和企业展开合作,探索攻克脑机接口融合、能量传输优化、远程程控等关键技术,引进人工智能程控平台实现术后参数智能优化、研发新一代植入式神经调控系统等;在设备研发方面,以临床问题驱动、医工深度交叉为核心策略,努力推动核心硬件、材料与工艺及国产设备研发,促进国产设备替代与技术标准输出,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JBS《脑与脊髓》】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创刊征稿

2025年3月29日,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现场,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同行评议开放获取期刊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脑与脊髓》,ISSN 3079-7802)正式宣布创刊。

image-20250827115113-1

创刊仪式现场

 

关于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

 

发文类型

  • Original Article

  • Review

  • Guideline

  • Letter to the Editor

  • Editorial

  • Protocol

  • Commentary

  • Correspondence

  • Perspective

 

载文范围

刊载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神经系统疾病与神经科学

  • 神经内科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头痛与眩晕、周围神经病;

  • 神经外科疾病:脑肿瘤、颅底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颅脑创伤;

  • 脊柱外科疾病:脊髓损伤、脊柱疾患导致的神经压迫、脊柱脊髓肿瘤;

  • 基础神经科学:脑功能与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环路的生物学基础。

2.儿童神经发育与行为障碍

  • 核心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

  • 相关问题:以上各类障碍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共存的发育与行为问题。

3.精神心理健康与心身关联

  • 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导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

  • 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

  • 神经相关精神问题: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强迫症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共病机制与治疗;

  • 心身医学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等。

4.康复医学与功能重塑

  • 功能评估与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导致的认知、吞咽、言语、运动等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

  • 康复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技术、神经调控技术、计算机化认知训练等新技术、新方法。

  • 康复工程。

5.交叉前沿与综合研究

  • 神经修复与再生:干细胞、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新型材料与药物递送系统等;

  • 神经技术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技术、脑机接口、手术导航与术中监测;

  • 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多模态神经影像的临床应用、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 精准医学与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多组学技术;肠-脑、鼻-脑等多器官/系统互作;

  • 临床管理与整合:神经重症、脑病护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医学教育、患者管理、循证医学指南。

6.其他与脑、脊髓相关研究稿件

 

作者权益

  • 金色开放获取:2025—2027年期间免收文章处理费

  • 严格且快速的同行评审

  • 专业的编辑排版

  • 免费发表彩图

  • 多渠道媒体发布与推广

 

投稿流程

请有意向投稿的学者和同仁将稿件上传至https://jbs.yhopt.com。论文可自由选题。近期JBS也会推出2个专栏,敬请关注。

如您有任何疑问或投稿咨询欢迎发送邮件至jbseditor@mail.sysu.edu.cn (中英文均可)。

image-20250827115123-2

阅读推荐: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image-20250827115128-3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JBS《脑与脊髓》】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JBS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同时为编委会培养青年后备力量,增加青年科学家人才储备,根据期刊发展规划,JBS拟组建期刊青年编委会,现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首届青年编委。诚邀国内外有志参与期刊工作的青年学者积极报名,与JBS共同成长,携手共建世界一流期刊!

 

期刊简介

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脑与脊髓》,ISSN 3079-7802)是2025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创办的开放获取国际英文期刊,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计划)”,以医工交叉和多学科交叉为特色,致力于搭建脑与脊髓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具体招募细节

申请条件

1. 原则上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

2. 从事脑与脊髓领域的基础或临床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主持或参加过各类基金项目或科研课题。

3. 近5年以第一/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

4. 热心期刊工作,能积极参与组稿、专题策划、审稿及期刊宣传工作,愿意为新刊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5. 具有国际SCI期刊编委、审稿经验者优先。

 

青年编委权益

1. 青年编委将优先受邀参加期刊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2. 参与优秀青年编委奖项遴选,入选者可获得表彰奖励;

3. 青年编委撰写和向期刊推荐的优秀稿件通过审稿流程录用后可优先发表;

4. 优先报道青年编委组织、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以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微信重点栏目进行推送和宣传;

5. 颁发青年编委聘书(聘期3年),期满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贡献突出者可通过遴选晋升为期刊编委。

6. 加入本刊青年编委微信群,拓展学术网络。

 

青年编委职责

1. 组约稿件:聘期内至少向本刊推荐或投稿1篇高质量论文。

2. 同行评议:参与期刊审稿工作并提供详细意见,或推荐同领域优秀审稿专家。

3. 期刊宣传: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微信、X(Twitter)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和推介期刊。包括但不限于积极参与期刊微信公众号原创推文撰写,翻译精选文章,以及撰写国际科技新闻媒体报道。

4. 学术活动:积极协助、参与期刊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策划组织相关学术会议。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链接下载“JBS青年编委申请表”,填写完成后将申请表发送至编辑部邮箱:jbseditor@mail.sysu.edu.cn,邮件主题为“青年编委-姓名-研究领域”。申报者须对自己所填写信息和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否则将予以通报并取消其资格。

Journal of Brain and Spine青年编委申请表.docx

申请截止日期为2026年1月1日,逾期将不再受理。

 

image-20250821161020-1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关于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史馆资料与实物的通知

全院职工、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

从1971年的石牌门诊部到国家卫健委直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已走过50余载。为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展示医院发展历程,根据工作安排,现启动院史馆院史资料与实物征集工作,特向全院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院史资料与实物,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反映医院不同历史时期建设、发展变迁等方面具有较大历史价值和典型代表性的照片、实物等。

(二)国家、省、市主要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和重要外宾来医院视察、参观、访问或演讲的资料,包括活动照片、音像、题词、赠言手迹、赠送的纪念品等实物或照片。

(三)反映医院不同历史时期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具有历史代表意义、突出创新技术、专业成果发展相关的器械、用具、产品等实物;对当时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迹材料,包括照片、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

(四)医院各个时期制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印刷品、画册等宣传资料,使用过的饭票(卡)、工作证、借书证等实物或照片。

(五)医院各个时期主要领导和知名专家的照片、聘任书、论著、自传、手稿、证书及获奖材料等的原件或影印件,以及在医院工作期间使用过的有纪念意义的实物。

(六)各个时期医院工作人员参加的各类重要活动(社会活动、学术活动、各种赛事)的资料、照片、实物(如作品、奖品、纪念品、证书等)。

(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证物,包括抗击非典、抗洪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期间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件(如服装、器材、照片、工作证、旗帜、徽章、横幅等)。

(八)各类重要支援任务见证物,包括援外、援藏援疆、乡村振兴、对口支援、服务基层等期间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类物件(如服装、器材、照片、工作证、旗帜、徽章、横幅等)。

(九)医院各个时期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教具、重要出版物(含早期出版的刊物)、报刊(创刊号)等的实物或照片。

(十)医院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物品(含照片)、就医凭证、诊疗手册、医护人员工作照、生活照、医师执照,以及历届毕业生、规培生、实习生等的合影照片、纪念册(特别是早期),以及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等实物或照片。

(十一)其它以上未详细列及、有史料价值和陈列价值的资料与实物,如:反映院容院貌变迁的相关材料,早期的中外文研究报告、实验记录、规章制度等。

二、征集形式

(一)捐赠。资料、实物所有者向院史馆无偿捐赠,医院将颁发捐赠证书,捐赠物品将由医院收藏与展览。捐赠给医院的资料和实物将登记造册,根据布展需要陈列或展览。

(二)复仿制。资料、实物所有者向院史馆提供原件进行复仿制或拍照展示。

(三)寄存。经资料、实物所有者同意,院史馆对寄存史料定期保管或展示。

三、征集说明及联系方式

(一)直接交送:将院史资料直接交送至医院院史馆筹建小组,交送地址见文末。

(二)快递寄送:电话联系工作人员后,将院史资料邮寄至院史馆筹建小组,快递请选择顺丰到付,邮寄地址见文末。

(三)邮箱传送:对于可简单复制的院史资料,如照片、证书、聘书、文稿等,可高清原色扫描、拍照后形成电子资料并通过邮件发送(邮箱:zssyyb@mail.sysu.edu.cn)。

(四)拜访征集:如因身体不便、公务繁忙等原因不便通过以上方式交送的,可由医院安排人员登门拜访征集。

(五)征集时间及说明

1. 集中征集:即日起至2024年10月底。

长期征集:院史馆建设完成后,征集通知仍然长期有效,所征集院史资料及实物将在院史馆中选择展陈。

2. 提供图片资料的,请附简要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事由、人员的姓名及职务等;提供实物的,请附简要的文字介绍。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9号楼807室

联系部门:院史馆筹建小组

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潘老师,020-85253259

                  蒋老师,020-85253369

电子邮箱:zssyyb@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24年7月10日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2023年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31230日,正值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成立1周年之际,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2023年学术会议在广州阳光酒店顺利召开。创会会长田武汉教授、李杨锋代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医院郭军书记、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分会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璘教授出席会议。

下午二点半,学术论坛正式开幕,首先由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回顾了分会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绩,积极推进了高血压病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同质化,深化专业内涵。接着由暨南大学华侨医院郭军书记致辞,对分会工作提出了赞扬和肯定及积极的建议,最后创会会长田武汉教授进行了风趣幽默、语重心长的讲话,对分会寄于殷切期望,希望高血压病管理分会秉承总会的办会宗旨,研究行业政策、规范行业行为、协调行业关系、维护行业权益,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的高血压防治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第一单元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华侨医院郭军教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廖火城教授主持,广东医科大学陈灿教授介绍《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璘教授《难治性高血压的管理和治疗》,南方医科大学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医院范穗光教授、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广军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二单元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国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夏文豪教授带来《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点解读与分享》,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带来《2023ESH高血压指南更新要点》,钱孝贤教授《从高血压指南变迁看高血压管理新策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定辉教授、广州市天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杨高红主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大会结束时,钱孝贤主任委员进一步总结和强调,在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总会的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高血压病管理分会会秉承学会的章程,团结各位专家的力量,积极推动高血压病的防治活动,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评。在今年1212日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十年发展态势总结大会上,我们分会的夏文豪副主任委员、刘定辉秘书荣获先进个人的的表彰,这是总会对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再接再厉,团结广大高血压病防治的专家,把我省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推向高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省高血压领域专家学者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培养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打造高血压建设医联体,为广东省内外的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田武汉创会会长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钱孝贤教授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郭军教授致辞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年会开幕式合影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年会专家合影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审核角色
网站管理员

2023年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研究学组系列学术活动报道

20231230日,正值元旦小长假第一天,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研究学组系列学术活动在阳光酒店如期举行,学术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上午10点整,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和学会常委兼基础研究学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亲临主持,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学术气氛浓郁。

按照学组组长钱孝贤教授的提议,此次学术活动由青年学者汇报科研项目、资深专家点评讨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会议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宾建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兆宇教授、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吉林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单志新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采用录播形式介绍《高血压血管研究》,接着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昕副研究员介绍《心肌细胞核糖体功能的新调控因子核糖体结合lncRNA》,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张增辉博士介绍《Trem2/Tyrobp signaling protects against aortic dissection and rupture via inhibi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林润同学介绍了《铜稳态调控IRE1/XBP1/CHOP介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蔡文倩副研究员介绍了《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心脏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张细妹博士介绍《诱导型Treg抑制VSMC巨噬细胞样表型转化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各位专家的研究涵盖心血管研究领域热点难点及高精尖内容,与会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陈妍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颜建云教授、河南大学附属第一院宋志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勇、刘定辉教授及现场学员与各位专家热烈讨论,激起了大家探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热点的浓厚热情!

通过这次研讨会,让临床专家和基础研究学者找到了共同语言,学术新秀得到科研专家悉心指导,必将结出累累科研硕果。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不忘师恩,坚守初心,团结奋进!

金风送爽,海棠满枝,值此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23年9月7日在心内科示教室举办师生座谈会。特邀三院心内科的奠基人、已至耄耋之年的余步云教授以及徐广坤教授与徒子徒孙们欢聚一堂,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桃李满园,师恩难忘,心内科主任钱孝贤教授向两位老教授汇报了近一年科室取得的成绩,包括成为第一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及广东省肺动脉高压中心。近半年来临床各项指标都在稳步改善,受到院领导的表扬。教学方面周汉建教授连任《诊断学》国家级教材主编,评为中山大学教学名师,为大学、医院、科室的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周彬副主任医师被评为院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科研方面获得三项省级、市级课题,年轻人积极性很高,为进一步获得国家级课题在不断积累,厚积薄发。两位教授听完汇报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并鼓励学生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几经风雨,几度寒暑,老师的爱撒播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日久弥新。从青涩少年到耄耋白发,走过的是一条无尽的传承之路。余教授的第一代弟子以陈璘教授、周汉建教授、钱孝贤教授、彭朝权教授、赵长林教授为代表,传承了老师勇于开拓、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团结互助、永远学习等优良品德,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下一代。“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今,心血管内科早已是四代同堂,桃李满天下,每一位从心内科走出去的,都带着心内科的烙印“坚守初心、传承创新、团结奋进!”

                                                                                                          师生大合影

副标题
---记第39个教师节师生座谈会
从正文提取图片为封面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