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天使丨郑小芳:从心出发,以爱护航
国际护士节
他们,既是“提灯天使”,也是“白衣战士”,似超人,亦平凡。“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为激发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南丁格尔精神,医院特开设“提灯天使”专栏,报道院内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行动工作中的部分杰出代表事迹,一起寻找那些义无反顾、矢志不渝的身影,聆听“提灯天使”护佑人民健康的感人故事。

郑小芳
岭南院区生物治疗中心门诊责任护士,参加临床护理工作27年,担任科室院感联络员、门诊人文关怀小组联络员。2020年2月参加武汉新冠疫情防疫战,2021年6月参加广州疫情防疫战,2022年11月参加岭南医院隔离病房疫情防控战。曾获医院优秀护士荣誉6次,优秀带教老师荣誉4次,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12年9月在广东中大职业培训学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班”学习并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2021年7月参加广东省医院协会举办的“感控督导员系列培训(第一期课程)”获得感控督导员培训证书。
郑小芳的身影如同一位温暖的守护者,她的名字在急诊、病房、门诊临床一线回响了27年。在医院的长廊里,郑小芳的身影如同春风拂过,带走了病痛的阴霾,留下了温暖的阳光。27年的护理生涯,她不仅是医者,更是患者心中的提灯守护者,慰藉着每一颗受伤的心灵。
从临床难题中找创新
在日常工作中,郑小芳总是留心观察护理流程里的细节问题。在血液科工作时,她发现传统输血器容易残留血细胞,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影响治疗效果。为此,她反复琢磨改进方案,最终设计出一款实用新型输血器,不仅优化了输细胞流程,更提高了回输效率,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医护工作服清洗后难整理,科室标识容易模糊。郑小芳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设计出一款改良版工作服,增加了折叠定位线和防水标识,让清洗后的工作服叠放整齐,标示牌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洗衣组工作人员的负担, 让医护团队的工作更顺畅。
科室经常遇到患者呕吐,原本的护理工具用起来既不方便又不卫生。郑小芳动手制作了简易呕吐架,这个小发明不仅让患者用着舒服,也让护士护理时更顺手,在临床使用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那个寻常的周三上午,门诊来了一位叫董先生的患者。他因为长期患病,身体消瘦、腰也直不起来,咳嗽起来十分痛苦。郑小芳见状,立刻找来一床厚棉被垫在他背后,又拿来自己改良的呕吐架,让董先生能更舒服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照亮了患者心中的黑暗,温暖了他们通往健康的旅程。
她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实践,都展现了她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郑小燕为患者进行单个细胞核采集
用真心换患者安心
去年,从上海转来一位特殊患者黄女士。她做完肝癌移植手术后复发,还出现骨转移,需要参加TCR-T科研项目治疗。治疗的关键是采集单个核细胞,再经过 10 天的扩张培养后回输到体内。整个采集过程长达 5 个小时,为保证安全和患者的感受,郑小芳将采血速度严格控制在25ml/分钟,每隔 1 小时就帮黄女士调整一次体位。黄女士骨头疼得厉害,郑小芳就和家属一起给她按摩;患者行动不便,她就帮忙更换尿片、做好清洁。采集期间,她一边盯着仪器数据,一边随时询问黄女士的感受,全程不敢有丝毫松懈。
还有一位第一次做化疗的李阿姨,因为没有家人陪同,紧张得直掉眼泪。郑小芳放下手头工作,坐在她身边轻声安慰:“别担心,有我在。” 整整半个小时,她耐心听李阿姨诉说恐惧和不安。从那以后,每次李阿姨来化疗,郑小芳都会抽空教她做呼吸放松训练,还准备舒缓的音乐帮她缓解紧张情绪。在郑小芳的悉心照料下,李阿姨顺利完成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术后李阿姨开心地告诉她:“郑护士,昨晚没吃安眠药,我也睡踏实了。”

郑小燕教李阿姨呼吸放松法
27 年的护理工作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郑小芳常说,护理不只是执行医嘱,更要把患者当亲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用心服务,一样能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