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天使丨朱丽萍:全程守护,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国际护士节
他们,既是“提灯天使”,也是“白衣战士”,似超人,亦平凡。“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为激发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南丁格尔精神,医院特开设“提灯天使”专栏,报道院内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行动工作中的部分杰出代表事迹,一起寻找那些义无反顾、矢志不渝的身影,聆听“提灯天使”护佑人民健康的感人故事。

朱丽萍
岭南院区器官移植病区“随访护士”,2018年4月参加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静脉导管维护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书,2018年6月参加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PICC置管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书,已成功留置PICC导管和中长导管百余例,是器官移植病区的“导管守护者”。曾获得医院“优秀护士”荣誉称号,收到多位患者的书面及锦旗表扬。
病区里的“万能朱朱”
“朱姐,孩子血管细,能请您来打针吗?”
“朱朱老师,这个疑难穿刺帮我把把关!”
“朱老师,9床急需中长导管,您能来吗?”

朱丽萍为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从导管护理到全程守护
朱丽萍深知,导管置入只是治疗的开始。作为随访护士,她把专业从病房延伸到家庭:白天刚为患儿完成PICC维护,晚上就接到家长关于导管护理的咨询;上午还在指导年轻护士穿刺技巧,下午已在整理患儿的生长曲线数据。她把导管护理和随访管理完美结合,让专业技术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发光发热。
守护生命成长的每一程。在器官移植领域,儿童随访不是简单的"术后复查",而是一场关乎生命的持久守护。对于这些特殊的小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后续的随访管理才是决定长期生存质量的关键。
24小时生命连线。移植患儿的身体像精密仪器,需要持续校准——免疫抑制剂的剂量调整、感染指标的细微变化、生长发育的曲线波动,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预后。朱丽萍建立的"随时响应"机制,能及时将每个细节传达给主管教授,让家长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找到专业依靠。无论是深夜的紧急咨询,还是节假日的用药疑问,这种"永不断联"的守护能及时化解危机,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朱丽萍为肝移植术后患儿理发
有求必应与防患于未然
“朱老师,孩子今天不肯吃药?”“这个皮疹需要处理吗?”——家长群的每一条求助都会得到专业而温暖的回应。这种即时互动不仅解决具体问题,更缓解了家属的“术后焦虑症”。通过定期推送康复知识、组织家长交流会,朱丽萍把随访延伸成持续的教育支持,让家长们从“手足无措”成长为“护理能手”。
细致的随访能捕捉到潜在风险:血药浓度波动提示需要调整用药,生长曲线放缓反映营养缺失。朱丽萍像一位敏锐的哨兵,通过定期复查和主动追踪,在并发症露出苗头时就及时告知患儿的主管教授,进行干预。这种前瞻性守护,大大降低了二次手术的概率。从手术室到家庭,从治疗到成长,儿童随访架起的是一座永不撤离的生命之桥。在这里,专业与温情交融,数据与故事同在,最终让每个移植患儿都能拥抱本该属于他们的灿烂童年。

朱丽萍与同事们为住院患儿过六一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