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ine Journal: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教授团队解析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新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教授研究团队在北美脊柱学会(NASS)官方杂志The Spine Journal上发表了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机制研究:“Double-target Magnetic Stimulation Attenuates Oligodendrocyte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Impair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via GAP43”, 发现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能够通过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GAP43)抑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和髓鞘化并最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首次提出: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 (double-target magnetic stimulation, DTMS) 比单靶点磁刺激治疗更加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恢复。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最为敏感的一群神经胶质细胞,并发现了少突胶质细胞GAP43具有抵抗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新功能。这一发现从神经胶质细胞的角度解析了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改善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新机制,同时为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磁刺激疗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山三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戎利民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三院脊柱外科黄牡丹博士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博士后狄嘉伟、何磊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首先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重复经脊髓磁刺激以及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这三种治疗方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组织结构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行为学评分、电生理检测以及组织学染色实验,发现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比单靶点磁刺激治疗更加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恢复 (图1)。

图1 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结构的恢复
进一步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受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调控最为显著的神经胶质细胞。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磁刺激可以明显减缓脊髓损伤所致的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大鼠脱髓鞘的严重程度 (图2)。

图2 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减轻脊髓损伤大鼠少突胶质细胞丢失
进一步深入探索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存活的具体机制,一方面,体内体外实验均发现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通过GAP43减轻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另一方面,发现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能够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强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膜的能力 (图3)。

图3 磁刺激通过GAP43抑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分化
最后,为了进一步明确少突胶质细胞GAP43在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神经保护作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使用携带siGap43的腺病毒,在进行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前抑制大鼠少突胶质细胞GAP43表达。发现少突胶质细胞中GAP43的下调消除了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轴突再生及髓鞘化的改善作用 (图4)。

图4 少突胶质细胞GAP43在双靶神经环路磁刺激发挥的神经功能保护和轴突髓鞘再生中起关键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A20297)以及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202206060003)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thespinejournalonline.com/article/S1529-9430(24)01227-0/fulltext
戎利民教授简介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首届“广州名医”
国家神经疾病区域中心建设单位主任
国家药监局细胞类产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主任
广东省微创脊柱外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省微创脊柱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广东省干(体)细胞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广州市脑神经重大疾病与创新技术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脊柱内镜外科学会(ISESS)执行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学组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山三院脊柱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单位、广东省微创脊柱外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微创脊柱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在学科带头人戎利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长期致力于脊柱脊髓损伤修复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其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博士研究生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1项等。牵头开展干细胞、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同时对脊髓损伤涉及的炎症、瘢痕等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深入探索,在Lancet Neurology、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Neurology、BMC Medicine、Advanced Science、Redox Biology、Bioactive Materials、Spine、Spine J等权威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为探寻脊髓损伤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牵头/参与团体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中山大学最高学术奖-芙兰奖等。提出利用生物学(干细胞、外泌体、生物材料)和工程学(脑控外骨骼机器人)的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双腿走”策略,努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造福广大脊髓损伤患者、谱写中国“脑计划”事业发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