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普】“爱笑的人不会抑郁”?

发布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30

精神(心理)科门诊总会有这样的场景:诊室门刚关上,一位母亲便急切地说:“医生,我小孩就是太敏感了!整天胡思乱想才抑郁的,您叫她别想那么多就好了!”

“想开点”,“别矫情”——这些善意却致命的误解像巨石一样压在抑郁症患者身上……以为是“开解”与“安慰”,却无意之中可能成了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天,让我们直面5个常见的认识误区,用科学揭开抑郁症的真相!

 

误解1:“抑郁症=矫情/不坚强”?

真相: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和遗传、环境、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公认的因素最终会引起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大脑细胞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从而引发疾病,和“意志力”无关。

再坚强的人也可能得病,就像再健康的人也会感冒一样,所以抑郁也被称为“心灵的感冒”。

 

误解2:“爱笑的人不会抑郁”?

真相:警惕“微笑型抑郁症”!

很多人表面开朗,内心却在挣扎,不深入了解,可能就会被蒙蔽。抑郁≠哭丧脸,笑容可能只是保护色。

 

误解3:“抑郁就是心情差,散心就能好”?

真相:抑郁症≠心情差!

心情差:有明显的诱发事件,短期内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抑郁症:持续2周以上+情绪持续低落/丧失兴趣/失眠/疲惫/消极想法等。

中重度必须就医,进行专业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不是简单的“想开点”、“散散心”就能解决的。

 

误解4:“吃药会变傻/上瘾”?

真相:抗抑郁药不会成瘾,也不让人“变傻”;

药物是帮大脑修复“快乐信号”(调节神经递质);

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需遵医嘱规律服药。

 

误解5:“看精神科=你是疯子”?

真相:精神障碍在我国的终生发病率是16.6%,包括抑郁、焦虑等。

换言之,每6个人中就会有1人需要进行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帮助,因此,您并不是孤独的,求助≠丢人,而是勇敢自救!


 

其实,我们都能为自己和他人

点亮一盏灯!

如果您在挣扎,

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

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12356(全国统一,24小时在线)

您还可以寻找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进行有效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如果您想帮助他人,

您可以这么做:

不说“振作点”

改说“我陪你,需要聊聊吗?”

当然,您还可以转发科普,

消除大家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

 


科普专家简介

image-20250801164059-1

张明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三院肇庆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

医疗专长:

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对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有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尤其擅长青少年情绪障碍、老年认知与情绪障碍的早期干预和整合治疗。

学术专长: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以副主编及编者身份参编国家级教材及专著10余本;获第十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通识组特等奖,广东省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2022年度萧法刚博士优秀临床医学中青年教师突出贡献奖;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作为主要专家负责组织实施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2023-2025)。

学术任职: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老年心理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老年心理分会常务委员

  •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心理评估专委会常务委员

  •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 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专委会常务委员、科普专委会委员

  •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精神卫生信息化应用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理健康分会委员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联络会诊学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