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黑子清副院长主持召开“早筛早防 核护大脑”认知障碍MDT学术研讨会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深,老年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AD)防控形势严峻。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5部门重磅发布《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比例及阳性人群干预指导比例均需达到80%以上!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全力推动老年期痴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提升全民脑健康水平。
为响应政府号召,2025年7月1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举办“早筛早防 核护大脑”核-神经脑认知障碍多学科协作(MDT)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AD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与多学科协作诊疗,汇聚了神经内科、核医学科、药学、检验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AD诊疗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我院黑子清副院长担任本次大会主席,陆正齐教授、麦海燕教授、陈晓红教授担任主持,特邀核医学科、神经内科等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与深度讨论。会议围绕Aβ-PET影像技术应用、AD诊断标准修订、疾病修饰治疗(DMT)等核心议题展开,旨在推动AD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发展,助力“早筛、早防”目标的实现。
大会主席黑子清副院长首先致辞。黑院长强调了AD防治的紧迫性,指出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是关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卫健委首批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推动MDT诊疗模式,整合核医学、神经内科、检验科、精神科、康复科、药学等多学科资源,提升AD诊疗水平。
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指出,AD的诊疗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层医院技术普及不足、生物标志物检测成本高等问题,呼吁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推动解决方案落地。
随后,检验科莫子颖医师详细介绍了“一滴血检测”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进展。自开展以来,我院检验科已完成近300例血AD六项检测,其中血P-Tau 217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在80%以上,可基本满足阿尔茨海默病早筛的临床需求。

在药学部主任麦海燕教授主持下,核医学科焦举教授系统介绍了Aβ-PE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强调其作为“金标准”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我院拟引进的Aβ显像剂AV1(氟[18F]贝他苯)。

神经内科马晓萌主治医师介绍了AD诊断和分期修订标准以及DMT进展,详细阐述了AD诊断标准的演变及2024年AA(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诊断标准的应用。在治疗方面,重点介绍了抗Aβ单抗类药物的临床数据及适用人群,提出“精准分期+个体化治疗”模式,强调早期干预对延缓疾病进展的意义。麦海燕主任介绍了Aβ、Tau显像剂,以及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抗Aβ单抗的相关政策,并表示药学部将大力支持临床学科工作。
随后的讨论环节由神经内科陈晓红教授主持。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核医学科程木华教授、神经内科魏磊副主任医师、董青副主任医师以及田青主治医师等围绕AD诊疗的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指出,应推动医保覆盖,探索“血液初筛+PET确认”的分层诊断流程;建立由神经内科、核医学科、药学、检验科、放射科、康复科、精神科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诊疗团队;制定AD诊疗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加强相关培训、开展多中心研究,并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最后,陆正齐教授作大会总结。陆教授呼吁全社会关注AD防治,并表示未来将定期举办MDT研讨会,持续优化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