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科研】治疗痤疮药物引起抑郁症?中山三院脑病中心彭福华教授团队关于维甲酸类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
治疗痤疮药物引起抑郁症?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类皮肤疾病,常对青少年们造成困扰。维甲酸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痤疮,13-顺式维甲酸(13-cis-RA)就是维甲酸家族中的一员,临床上治疗严重痤疮非常有效。然而,13-cis-R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却与抑郁症的发生高度相关。我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彭福华教授团队对该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日,团队在解读13-cis-RA引发抑郁症的问题上取得了最新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Neurotherapeutics(IF=7.62)进行了题为“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13-cis-retinoic Acid Induc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by Altering the Activity of Dentate Granule Cells”的论文发表,该研究发现:慢性摄入痤疮治疗用的维甲酸类药物,如13-cis-RA等,可使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DGCs)的兴奋性增加,从而导致小鼠抑郁样行为。彭福华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脑病中心苏晓红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311-021-01168-6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 其病因复杂多样,其中,药源性抑郁症(即由药物引起的抑郁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药物引起抑郁症的报道中,13-cis-RA高居第四位,这使得它在临床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对于13-cis-RA药物治疗与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目前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病人停用该药后抑郁样症状明显好转,一旦再次用药则又会加重。此外,大量动物研究也证实了维甲酸家族可诱导动物的抑郁样行为。然而,13-cis-RA参与抑郁症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彭福华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了长期摄入13-cis-RA导致青少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新机制。团队通过c-Fos免疫荧光染色和电生理记录的方法发现,13-cis-RA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DGCs)突触兴奋/抑制比(E/I balance ratio)以及DGCs的细胞膜兴奋性,进而导致细胞异常激活。为了进一步探讨DGCs异常激活是否为导致青少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直接原因,团队利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DGCs的兴奋性,结果显示,13-cis-RA引起的抑郁样行为被成功逆转。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与快感缺失,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倾向或行为。早在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列为世界疾病负担第三名,并预测其将于2030年上升至首位。目前,抑郁症已引起我国社会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成为我国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脑计划”的攻克重点。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阐析了13-cis-RA引起抑郁症的机制,并为降低13-cis-RA的副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干预手段,对于进一步认识药源性抑郁症、防治青少年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