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

中山三院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培训重点专业基地(普外)、国家卫健委肝脏移植医师资质培训基地,也是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依托单位。肝脏外科是中山大学普通外科、器官移植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在我国著名肝脏外科专家中山三院荣誉院长陈规划教授、中山三院副院长学术带头人杨扬教授带领下,本中心已经发展为专业特色明显,国内一流,辐射港澳台的国家级肝脏外科及器官移植诊疗研究中心。

目前学科共有4个病区(包括器官移植ICU),开放床位130余张。在编医生31人,具有高级职称20人,均具博士学位。护理人员50余人。目前有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以上4人,常委3人,委员8人;省部级学术团体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杰青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科室目前共有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9人,每年培养研究生10余名。

科室目前诊疗病种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肝脏良性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代谢性疾病及终末期肝病、胆石症等各种疑难危重症。科室牵头设立了中山三院肝癌疾病中心,统筹四大学科群和搭建五大工作平台,形成以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为主,结合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和消融治疗的多学科肝癌治疗模式,肝癌治疗水平国内领先。团队不断革新技术、勇攀高峰,每年完成各类肝胆胰手术3500余例,近年来完成了包括机器人、腹腔镜肝切除、离体肝脏肿瘤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腹腔镜3D荧光肝癌切除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在内的肝胆胰外科高难度外科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占比超过80%,手术范围覆盖所有肝段肝叶,达到微创手术“无禁区”,手术疗效达国内一流水平。作为华南地区最大肝脏外科中心之一,科室近年来依托国家临床试验基地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在探索肝脏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室已累计完成肝移植手术近3000例,例数和疗效均位居全国前列。在经典肝移植技术基础上,科室开展了减体积肝移植、活体肝移植、肝段移植等多种移植手术,尤其在劈离式肝移植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牵头制定了多部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同时也在异种移植、器官冷保存、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发展未来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 科室牵头成立了“华南劈离式肝移植联盟”,并通过“植树中华”器官移植医师培训项目为多个移植中心进行青年肝脏移植医师培训,助力提升青年医师的移植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肝移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973计划”、 “863计划”及15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团队较早获得了我国肝脏移植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 11项省部级一等奖,发表科技论文及专著500余篇(部),专利10余项,牵头制定了10多项国内领域指南和共识,是我国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最多的肝脏外科暨肝移植团队。主编出版了《劈离式肝移植》、《肝脏肿瘤外科学》、《消化外科手术图谱》、《肝脏移植病学》、《腹部器官移植手术学》、《肝脏移植麻醉学》等相关专著。牵头成立了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广东省移植医学工程实验室、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肝脏疾病生物治疗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中心承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器官移植》、英文期刊《Liver Research》,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每年举办的“羊城肝脏移植论坛”影响巨大,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肝脏移植论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肝脏移植事业的发展。

 

学科特色

1、重症患者肝移植:重症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团队通过早期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围手术期预防性器官保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个体化康复以及基于病房单元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科学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围手术期死亡率,重症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5年生存率从50%以下提高到80%以上。团队牵头制定了《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重症肝炎肝移植的系列研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2、肝癌肝移植: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严重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团队通过肝癌复发风险个体化预测、术前桥接/降期综合治疗、术后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等防治策略,制定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等综合治疗措施,将肝癌肝移植的5年生存率从不足40%提高到60%。肝癌肝移植的系列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3、儿童/劈离式肝移植:华南地区是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高发地区。为解决儿童肝移植供肝来源短缺的难题,团队作为国内开展劈离式肝移植例数最多技术最成熟的肝移植中心,率先建立了可推广的劈离式肝移植关键技术体系,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劈离式肝移植专家共识,成立华南地区劈离式肝移植联盟,显著提高了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移植的长期生存率,其疗效已达传统亲体肝移植水平。

4、利用干细胞治疗肝脏移植术后难治性并发症:肝移植术后难治性并发症包括激素抵抗性急性排斥反应、缺血性胆管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移植肝丢失的主要原因。团队首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超声造影的方法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管炎,同时利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调节、促进修复等生物学特性,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揭示MSC在ABO血型不符肝移植的应用可以降低术后严重感染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国际上首次报道利用MSC成功逆转激素抵抗性急性排斥反应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炎。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

5、腹腔镜/机器人精准肝切除:精准肝切除旨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团队将精准肝切除的理念与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利用腹腔镜/机器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专科特色。

术前在传统肝功能检测的基础上联合吲哚菁绿排泄实验、肝脏体积测定对肝切除安全限量进行个体化评估。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流域分析,清晰地呈现肿瘤与肝脏脉管系统的空间关系及受累情况,精确评估目标病灶范围。术中结合荧光染色、腔镜超声技术可视化使目标切除肝脏,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轻组织损伤。术后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优化围手术期处理,减少手术后应激,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目前,我科常规开展腹腔镜/机器人左/右半肝切除术、解剖性肝段切除术、联合肝段切除术,肝尾叶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等复杂肝脏外科手术。在我科每年完成的900余台四级手术中,肝癌切除手术超过600例,近70%为腹腔镜/机器人微创手术。此外,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双镜联合胆道取石术也是我科常规开展术式。

6、肝癌个体化综合治疗: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团队为提高肝癌远期疗效,组建了完善的肝癌规范化随访系统及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进行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该模式是以我科牵头,整合肝脏内科、放射科、介入科、超声介入科、肿瘤内科、放疗科、中医科,综合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意见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

对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团队采用肝切除、肝移植等治疗手段,安全有效的达到肿瘤治愈。对于肿瘤负荷较大,术后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团队建立了术前降期、术后辅助的新型治疗模式,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其总体疗效明显劣于根治性治疗患者。团队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将部分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切除肝癌后进行手术根治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残留肝脏体积不足而无法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目前可以采用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联合肝实质分离的两步法切肝等方法,使患者健侧肝脏在短时间内增大,从而达到手术切除的要求。肿瘤过大,侵犯重要肝内管道结构的肿瘤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团队开展了多项肝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药物与模式,延迟患者远期生存时间,改善生活治疗。

7、器官保存新技术:供体器官进行体外冷保存是移植前的关键技术环节。研发可大幅度改善器官冷保存损伤的干预策略,对于建立器官冷保存新技术、缓解供体短缺和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本团队近年基于冬眠机制研发新型器官保存液,已成功将供体器官冷保存时限延长了两倍以上。

专家团队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