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科研】陆正齐/蔡蔚课题组发现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促进脑淋巴系统清除淀粉样β蛋白的新机制

发布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05-23

近日,Strok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ovel Perivascular Macrophage Mechanism to Promote Glymphatic Aβ Clearance After Stroke”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血管周围巨噬细胞(Parenchymal Border Macrophages, PBMs)在脑卒中后促进大脑类淋巴系统清除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的新机制,为预防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PSCID)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image-20250618183721-1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eprint/QCVF3CZTMK4GHUACKNRI/full?redirectUri=%2Fdoi%2F10.1161%2FSTROKEAHA.124.050266

 

研究结果

Aβ在大脑沉积影响神经活动及个体的认知功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生理介质。研究团队通过在8至10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中诱导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建立了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dMCAO)模型,进而研究PBMs在脑卒中后Aβ清除中的作用。研究发现,PBMs在脑卒中后Aβ清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PBMs被耗竭时,大脑类淋巴系统对Aβ的清除明显减少,同时小鼠的认知功能也显著恶化。这一发现揭示了PBMs在脑卒中后Aβ清除和认知功能维护中的关键角色。研究团队还发现,PBMs通过分泌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ANF)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脑淋巴系统的正常功能。在脑卒中的慢性阶段,PBMs中MANF的产生下调,导致脑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加剧,进而引发持续的Aβ积累和认知功能下降。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蔡蔚副研究员指出:“我们发现,补充MANF不仅能减轻PBMs耗竭的不利影响,还能发挥治疗效果,改善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这表明PBMs和MANF可能是预防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意义

研究不仅揭示了PBMs在脑卒中后Aβ清除中的关键作用,还阐明了其通过MANF调节脑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这一发现为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带来新的希望。

 

本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英国爱丁堡大学心血管科学中心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李春仪博士和李铁梅博士;通讯作者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研究员蔡蔚、英国爱丁堡大学Tracy Farr教授等。

 

 

Stroke杂志简介

Stroke是由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Ltd.出版的医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创刊于1970年,专注于脑循环及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Stroke是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的官方指南发布平台之一,长期承担AHA/ASA脑血管病领域权威临床指南的刊载职能。作为AHA/ASA指定的学术载体,Stroke发布的指南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且更新周期紧密贴合学科进展,其内容被全球临床实践广泛引用,成为脑血管病诊疗的“金标准”依据。其高学术信誉和广泛影响力使其成为脑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首选发表平台之一。

Stroke杂志的最新影响因子为8.3分,JCR分区中属临床神经病学(CLINICAL NEUROLOGY)Q1区和外周血管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Q1区,位列学科前沿。中科院分区属大类学科医学1区小类学科临床神经病学和外周血管病均为1区,且为TOP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