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驰援日记 | 四个女医生,战疫显身手
记者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队内分泌科医生邓洪容
增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队,共有33个医生,其中只有4个是女医生,只占12%。
来来来,让我来揭晓这4个女医生都是谁。
第一个女医生陈郁鲜,关节运动医学科医生,我的师姐。
你可能以为骨科女医生高大强壮,陈师姐既不高大,也不强壮,还失眠。她有6年的急诊医生经历。问她为什么报名,她说她是医生,丈夫是湖北荆州人。
荆楚大地不幸罹疫,华夏一心,举国战疫,作为医生、作为荆楚家人,有责任有义务逆行回家!师姐夫听到爱人被选中的消息,低头不语,开始打包各种物品。2月10日坐大巴离开的一刻,回头看到七尺男儿双眼已模糊!坐在大巴车上,陈师姐也隔窗落泪。
她爱人平日里为了避免师姐失眠,总是等她睡着了再睡。遇到她上手术,骨科手术多累人啊!师姐夫总是早早地起来和婆婆帮她做好当天的午餐,用保温瓶装好。可以想象家人的不舍,但陈师姐说,“他没有说半个不字!”
和其他高年资的医生一样,陈师姐来到这里也要做住院医师,问病史、写病历、开医嘱,她毫无抱怨。刚来上班时,陈郁鲜师姐有点担心多年没有做住院医师,会拖团队的后腿。本以为可能有一两天缓冲期,没想到第一天第一梯队里就有她的名字。原来,排班是按照内外科搭配的。在疫区,不可能像在广州一样安排二值、三值,大家都是一线医生,一种待遇。
第二个夜班,她一晚上完成了13份首次病程记录和6份住院病历的书写和编辑。第三个班上,她进入隔离病房,通过纸笔把每一个病例的查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帮助团队改良了医生的交班模式,让接班医生对病情能够迅速把握,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虽然是外科医生,但内科功底杠杠的,真正的“内外兼修”。
“相信我们的坚守和努力,会让原本繁华热闹的武汉恢复美好的模样。”陈郁鲜师姐跟我们说,期待春暖花开之时,人们能摘下口罩,她会和师姐夫携手回武汉,共赴一场梦寐已久的“汉马”(武汉马拉松)!
我问文娟为什么要到武汉来?她讲了一个故事。
由于发热门诊上班时间是半夜,她在网上约了一位司机师傅每天接送自己。这位叫王金虎的师傅没有因为接送的是发热门诊医生而想借口拒载。相反,他的服务热情周到,甚至在得知文娟要去武汉支援时,还坚持不要车费。
“新冠肺炎肆虐,普通人尚且如此,我作为呼吸科医生,去前线义不容辞!”文娟说。
90后妹子罗金妮医生
第三个女医生罗金妮,是我的师妹,也是消化科年纪最小的“90后”住院医师。
金妮手工、厨艺了得,打得了羽毛球,跑得了马拉松。她曾代表医院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并获得团体一等奖,同时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佳住院医师。现在,她在支援队伍里扮演着防护培训教官角色。
2月10日,到达武汉次日,当晚要接收病人,师妹在同济医院结合实地条件,一遍一遍地教大家如何穿脱防护服。紧张的带教完毕,第一批二十余人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病房,她逐个帮忙检查有无防护漏洞。
她作为第二组医生,被安排2月11日凌晨0点接班。金妮为了熟悉医嘱系统与诊治流程,选择跟第一组一起上班。11日凌晨3点半,我脱下防护服下班,累得快虚脱了,她得却继续坚持到早上6点。更难得的是,这个不计较付出、不怕累的姑娘,接下来连续值了3个夜班,让我们直呼“心疼,要多休息!”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她值班,得知有十个患者还没做上CT,她赶紧联系支助中心与CT室,拿着氧袋,搀扶着重症患者去做CT。 罗师妹为什么这么拼?原来 ,高中时代的闺蜜在武汉某医院呼吸科工作。除夕刚过,闺蜜发来消息:“妮子,我也被感染了,现在在住院。”罗师妹顿时落泪。
报名到武汉驰援时,仍在住院治疗的闺蜜跟她说:“这里疫情很严峻,我不想你来,我担心你。”罗师妹说:“虽然我不能负责救治你,但我可以救治其他人,等于救治了你!”
第四个女医生就是我自己了。我是内分泌科医生邓洪容。
有人问:“你不是看糖尿病的吗,怎么也到武汉治疗传染病啦?” 不少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差,是因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处理糖尿病、高血压,正是内科医生尤其是内分泌医生的专长。在前线救治过程中,我们来自不同科室的同事各展所长,将立体治疗、团队作战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到武汉一周,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城市因疫情而滋生的深重孤独,想念广州家里一大两小三个“情人”。我们女医生上前线战疫,完全不怕吗?要知道,我刚报完名就掉泪了,因为舍不得离开家,丢下两个可爱的儿子和心爱的丈夫。
未知病毒袭来,即使是医生,也是拥血肉之躯、食五谷杂粮的平凡人,我们也会怕,但我们是医者,是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白衣战士。战疫须众志成城,我们敢于冲上前线,用信心战胜惧怕,是因为身边的战友、背后的亲人以及无数陌生人的支持!
当我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接触患者的时候,瞬间就忘记了病毒的威胁,他们和广州出诊时我遇到的那些面孔一样,只不过他们患上的疾病更需要医生更加小心应对罢了。而,我们也只是换了一个城市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正如“战争不会让女人走开”,疾病也不会对女性优待。 在战疫前线,不管男医生还是女医生,请称呼我们共同的名字,叫“白衣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