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齐教授团队携最新成果亮相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

发布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02-11

2025年2月5日至7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在美国洛杉矶盛大举行。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ISC)是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主办的全球性学术会议。该会议致力于汇聚全球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脑血管疾病与脑健康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本会议专为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打造,聚焦脑血管疾病与脑健康的全方位研究,涵盖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进展。

image-20250218164418-1

(团队合影)

image-20250218164456-2

(团队合影)

陆正齐教授团队胡梦颜博士后在基础科学转化专场作了题为“卒中后迁移体依赖的溶酶体质量控制通过TSPAN14支持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口头汇报。通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清除坏死组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lS)后恢复的关键。而溶酶体在清除坏死物质中是必不可少的。迁移体是最近发现细胞在迁移中产生的细胞器。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清除过程中将受损的溶酶体转移到迁移小体。含有溶酶体的迁移小体维持了小胶质细胞清除功能。巨噬细胞敲除TSPAN14基因后导致脑卒中慢性期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由此发现巨噬细胞中迁移体介导的溶酶体质量控制紊乱加剧了AIS慢性期的认知能力下降。该研究对未来探究含溶酶体的迁移小体对AIS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image-20250218164707-3

(研究报告现场)

在本次会议期间,陆正齐教授团队易昊童博士研究生还通过壁报形式展示了团队另一项重要研究:“BM-MSC衍生的迁移小体将Pin1转移到TEC,促进脑卒中后胸腺增生”。卒中后免疫抑制是患者致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如何恢复卒中患者的免疫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研究揭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对卒中后胸腺的影响,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迁移小体可以通过传递Pin1蛋白给胸腺上皮细胞进而促进胸腺上皮细胞增殖,从而恢复萎缩的胸腺,最终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改善卒中后免疫抑制。该研究对卒中后免疫抑制治疗提出了新的见解。

image-20250218164714-4

(壁报展示)

此次参与国际卒中大会,既是脑病中心在脑血管疾病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时通过大会交流,也促使中心团队获得了更多对全球卒中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启发。以大会为新的起点,脑病中心脑血管病团队将继续潜心卒中防治研究,努力为世界的脑健康事业贡献三院力量。

 
 

专家介绍

image-20250218164719-5

陆正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匹茨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任职: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医疗专长: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及科研30余年。主要研究脑血管病、衰老与脑小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关注学术热点有再生医学、老化与慢性炎症、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学的关系。
主要学术成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部级重大基金8项,省自然和省计划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60余篇,包括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gnal Transduction& Targeted Therapy)、细胞子刊(Aging Cell)、Autophagy、Stroke、Theranostics、Microbiome、Cell Report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