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好医生 | 杨钦泰:以患者需求为创新原动力
近日,第八届广东好医生、好护士名单公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过敏科学科带头人杨钦泰教授获评“广东好医生”。
今天,中三君带领大家跟随杨钦泰教授的脚步,回溯他的医者初心和从医之路,一起感受职业的崇高、生命的温度。
致敬广东好医生、好护士,致敬为守护健康而战的所有医护人员。
杨钦泰获第八届“广东好医生”
2023年2月20日,全球首款慢性鼻窦炎病理亚型AI快速诊断系统发布,公布的数据显示: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单视野家庭版”与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的诊断结果对照,准确性超过90%;而主要面向三级医院的“全片平台版”,准确率达到96%。研发的牵头人,正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杨钦泰。
“我国有超过1亿名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约20%合并鼻息肉。然而其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受困于病理科医生缺乏、水平参差等因素,大多数医院难以开展精细化病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导致整体疗效欠佳、术后复发率偏高。”他解释自己联合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开展这项研发的动因。
这也折射出杨钦泰从医生涯中最鲜明的标签——让患者需求成为创新的原动力。从创新术式优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到为世纪流行的过敏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一直听见和回应临床的呼唤,在从医之路书写光阴的故事。
“养数据”绘制诊疗地图
在过敏性疾病的诊疗中,许多医生都从杨钦泰团队绘制的两幅地图中汲取过诊疗智慧——中国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虫口”分布地图、隐匿性/顽固性鼻出血分布地图。前者为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地域靶点,后者让鼻出血疑难病例诊疗实现按图索骥。
“我国幅员辽阔,过敏和过敏原都有地域性,摸清楚其中的规律,对政府制定过敏防控策略、医生确定重点诊治方向、患者避开过敏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回忆,基于这样的考量,自己决定组织团队开展这项研究。
如果应用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式,这将是一项巨无霸工程,所需的人力、时间、经费难以估量。杨钦泰带着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下载了所有能找到的研究国内过敏原研究的论文,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各个地方的尘螨过敏原阳性率等情况,从而绘制出“虫口地图”。

2024年12月,岭南过敏大健康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中山三院过敏科团队牵头发布广州市天河区室内尘螨暴露风险图
第二幅地图则缘于杨钦泰的切肤之痛。鼻出血是常见疾病,然而其中有5%~10%为动脉性出血,不及时解决有致命风险,这也是耳鼻喉科主要的急诊病种之一。如果能顺利找到出血点,治疗就很简单,使用电凝设备,通常几分钟内就能止血。但由于鼻腔结构特点,总有一些出血点位置隐蔽,前鼻镜或者鼻内镜下也遍寻不得。此时往往只能是实施传统的前后鼻孔填塞,不仅效果不确定,患者疼痛难受,高血压患者更是会增加脑梗风险。
“年轻的耳鼻喉科医生很怕这种情况。我当总住院医师的时候,有时一天要收两三个这类患者,尤其是天气干燥的秋冬季节更加高发,因为经验不足,经常止血失败,所以连做恶梦都是鼻子在喷血。”他回忆。
随着经验的累积,杨钦泰发现,出血点虽隐蔽,但也并非无迹可循,于是带着团队统计分析科室多年的病例和文献报道数据。“把鼻腔像书页一样打开,对应病例信息进行标注,最终发现绝大部分病例的出血点都在5个区域,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地毯式搜索,可以快速有效定位出血点。”2016年10月,研究成果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后续几年,“鼻出血地图”陆续出现在1000多家医院耳鼻咽喉科室急诊室的墙上。
此后,他又带领团队继续深挖,6年后发布了地图2.0版——优化了出血点分类方法,还清楚显示出血点供血动脉来源。

两幅地图都是利用大数据做科研,对应传统实验的养老鼠、养细胞,杨钦泰形象地称之为“养数据”。“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最大的资源,养数据成为重要的工作和科研方法。”他经常叮嘱学生,要用好本院的“数据湖”和互联网庞大的“数据海洋”,结合跨区域或跨学科的合作,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为临床痛点寻求新解法
创新不只是体现在科研中,也贯穿于杨钦泰临床诊疗的日常。
“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精细化。”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习惯对手术反复斟酌思量,借助先进技术与设备对手术方案进行持续优化。
切除颞下窝肿物,传统的手术思路是经鼻腔开展,存在通路较远、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仔细琢磨解剖结构后,杨钦泰发现,通过影像学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导航,从口腔进入,经颊部切开,通路大幅缩短,也可以避开重要的相关结构,首创了新术式。“手术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出血量也很少。”杨钦泰介绍,该术式已经被同行广泛采用。

杨钦泰(右)为患者做手术
创新不只专注于技术提升,也体现在他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关注。
出门诊时,杨钦泰遇到不少同时发生多种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如,有患者因为过敏性鼻炎来找他看诊,但同时患有哮喘和全身皮炎,还要看呼吸内科和皮肤科。“一次生病要挂几个专家号,有时还要跑几趟医院。”有感于此,他牵头整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科、皮肤科等力量,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过敏科,创新MDT多学科会诊和MHT多医院会诊模式,“一站式”解决问题。
该理念迅速获得了患者和同行认可。开科仅3年,科室便跻身全国前10名。

中山三院过敏科团队
当好世纪流行病的“吹哨人”
杨钦泰还是公认的科普达人。尽管作为大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工作日程满满当当,但他依然坚持挤出时间做科普,也是各大媒体科普访谈中的熟面孔。
“与很多疾病打针吃药就能治疗不同,过敏性疾病治疗需要患者配合,与衣、食、住、行、情绪管理等息息相关。”他说,并为此发起过敏科团队总动员。
2020年,他和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陈壮桂合作撰写了过敏系列科普第一篇——《论小猪佩奇“跳泥坑”的科学性:过敏与微生态》,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第一天阅读量就突破10万+。“普通人也看得懂、很想看,下一期还看。”有读者评论。此后,过敏团队又陆续开设了公众号,发布了国内第一本为过敏患者量身定做的四时健康指南《过敏:春夏秋冬》,出版过敏科普全书《世纪顽疾:过敏》。

“受城市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等影响,过敏的发病率显著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病。简而言之,我们对这个世界过敏了。” 杨钦泰坦言有种紧迫感,“如果我们没办法改变大环境,就要增加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耐受性。”
几年前,他带领过敏科在中山大学建立变态反应学教研室,开设了针对非医学本科生的通识课,12个博导集体授课,后来又拍摄了400分钟慕课,免费向公众开放,学习人数已经破万,目前正在学校指导下落实慕课西行和慕课出海计划,并获评广东省线上线下结合一流课程。

杨钦泰教授讲授慕课
在面向公众做科普的同时,杨钦泰也希望为医工交叉融合等提供启发。他曾带领团队分析近10年在中山三院就诊的广州户籍患者的过敏原数据,得出结论:宠物过敏增加了2倍,是导致鼻炎和哮喘重要因素。“这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不养,很多人情感上难以割舍。我们作为医生就要想怎么应对,如引进和研发脱敏药物、开发低敏猫粮等。”他说起,这项研究成果也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BMJopen,后续又发表于该刊中文版并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好声音”。
2023年,杨钦泰又牵头成立“岭南过敏与环境学术联盟”,联合广东省多家头部医院,以及中山大学公卫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广东省气象局、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等开展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宣教,并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立“过敏科普共建基地”,推动医防融合再进一步。

过敏科普共建基地揭牌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理想的程度,但可以提高有限生命历程的质量,这也是医学的意义和魅力所在。”杨钦泰指一指空调,举例说,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高达2.4亿,“虫口地图”提示病情严重者可根据其进行季节性迁徙以减少过敏原接触,大湾区交叉学科合作研究则提示空调温度控制在25℃左右对鼻炎患者最友好。
对于过敏这种世纪流行病,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解锁,其他疾病亦是如此,而他,将孜孜以求,行而不辍。